网站首页
手机版

“秦中自古帝王都”——统一王朝的都城

更新时间:2023-02-08 06:13:24作者:百科知识库

“秦中自古帝王都”——统一王朝的都城

“秦中自古帝王都”——统一王朝的都城。公元前221年,一代帝王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秦朝灭亡以后,王朝不断更替,统一时期与分裂时期交相出现,而且分布在周边地区的非汉民族建立的边疆区域政权不时与中原王朝并立。这时都城的数目虽不如春秋战国,但也相当可观,先后累计不下百数。在众多的古都中,曾担任过统一王朝国都的,只有今天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它们是古都繁星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五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还是在古都发展史上的地位,其他古都都只能望其项背。

小说家常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论说天下大势。其实,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送入坟墓的长达2132年的悠悠岁月中,中国有1622年是处在统一王朝的统治下。而统一王朝的都城,是全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缩影,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也对都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也只有在统一王朝时期,才能调动全国范围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都城。因此,作为统一王朝的国都的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及洛阳、北京和南京,无不是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都市。

在统一王朝中,除秦、西晋、隋、元等四个王朝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外,西汉、东汉、唐、北宋、明、清六个王朝皆国祚〔zuo作〕长久,分别维持一二百年甚至将近300年。同一个统一王朝的都城,一般很少迁移。而且,由于历史继承性,旧王朝灭亡后,新王朝有时会在原址建都。因此,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等五大古都,担任都城的时间皆十分绵长。西安和北京担任统一王朝国都的时间都达到500多年,如果连担任分裂时期的都城都算在内,那还要再加上200多年。可以说,自古至今,没有不亡的王朝,却有长期不变的古都。

在五大古都中,西安建都时间最早。这里所说的古都西安,包括今陕西西安市(明以前称为长安)、咸阳市及这两市的郊县。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周人就在这里立国了,西周都城丰、镐就在今西安市的西郊。随后它又是秦、西汉、新莽、隋、唐五个统一王朝的都城,其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割据政权也在这里建都,东汉与西晋末年都曾迁都于此。秦统一以后,西安先后作过542年的统一王朝的都城,200余年的割据政权的都城,占封建时代1/3以上的时间。因此,杜甫有诗说:“秦中自古帝王都。”

西安建都的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它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关中平原四周山河环绕,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东面以黄河为阻,犹如一座庞大的天然城堡,易守难攻。同时,又有许多关隘与外界相通,特别是东面经过崤、函山地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孔道,把关中和关东(二者以今陕西、山西间的黄河和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及陕西潼关为界)乃至中原联系在一起,便于其向东发展。在唐代中叶以前,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无疑是控制这一地区最为理想的地方。西安位于平原中部稍东,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平原,流经西安城北,在潼关注入黄河,给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因此,西安是关中平原所孕育的一颗明珠。

秦末的一把战火,将咸阳烧为灰烬。刘邦起家于关中,但其左右大臣都是关东人,皆劝他以洛阳为都。只有谋士张良劝刘邦接受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因为关中沃野千里,形势险要,可凭着南、西、北三面的地理险阻进行守卫,独开东面去制服关东诸侯。诸侯安定,通过黄河、渭河向都城运漕粮(古代政府规定运送到都城或其他地点的粮食);关东有变,自黄河、渭河顺流而下,也足以运输军粮。张良一番话说动了刘邦,决定定都长安。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对长安进行了大规模修建,长安开始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西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的西北郊,周长25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从平面上看,城市除东西两面平直,其他三面都凹凸曲折,好像是由南、北二斗组成,因此人们又称长安城为斗城。城内宫殿巍峨,著名的有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未央宫和长乐宫并立在地势高亢的龙首原上,为两组庞大的建筑群,汉朝的帝后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动大多在此进行。建章宫建于汉武帝时期,整个规模比长乐宫和未央宫都要大,周长15公里,号称“千门百户”,据说广中殿就可容纳一万人,各宫之间都有飞阁复道相连。

西汉长安城大约有40万人口,居民区被分成160个里,房屋鳞次栉比,人口密度很高,市场众多,除了在横门附近设九个市进行交易,还有一些固定的交易市场。街道笔直宽阔,有“八街九陌”的说法。通向主要城门的大街大都由三条平行的道路组成,左出右入,中间的一条称为御道,专供皇帝使用。两边尽植榆槐松柏,蔽日成荫。汉武帝时,还在长安城的西南开挖了一个名叫昆明池的大湖,引附近河水灌注,占地300多顷,既为长安提供了主要水源,也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区。总的说来,长安城是当时世界的著名城市,规模可与欧洲的罗马城媲美。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阶段,国家富足,国力强盛,长安经济文化繁荣。《汉书·食货志》说国库的钱成千上万,积久不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太仓的米一年压一年,流出仓外,竟至腐烂而不能食。长安市内各种行业十分兴盛,街道热闹拥挤,人不能转身,车不能调头。文化发达,未央宫内有专门收藏国家档案和图书的地方,设在长安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学生最多时有3000多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后,长安成了远达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迁都洛阳,长安开始衰落下来。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的部将在城内混战,使长安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关中一带战争不断,人口锐减,偌大的长安竟不到100户人家,还不如当时的一个大村镇。此后虽然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和北周几个朝代在这里定都并屡有修建,但始终没有恢复昔日长期繁盛的局面。

长安城的再度兴盛,要到隋唐之时。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今西安市区所在地创建了新城——大兴城,次年迁入。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又修筑了外郭,从而奠定了唐代长安城的基础。

唐代长安城沿袭隋大兴城旧制,并经过不断修建。它不像汉长安城不规则的斗形,而近似规整的正方形。城东西宽九公里,南北长八公里,城内面积84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全城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靠北墙中央是宫城,又称大兴宫,是皇帝起居和处理朝政的场所。皇城在宫城南面,是朝廷各部门的集中办公地,此外祖庙和社稷坛也在皇城,分别排列在南垣内的东西两侧。外郭城位于皇城的南面及皇城、宫城的东西两面,占全城面积的绝大部分,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整齐而对称地排列在街道的两旁。城内宫殿巍峨,金碧辉煌。街道笔直宽阔,李白称之为“长安大道横九天”。城市里到处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此外,城东南角的曲江池和城北的皇家苑囿,都是风光秀丽的游览区。

唐代是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在长安得到了集中体现。国内外商人在这里集散,城内出现了专为商人服务的邸店、钱柜。政府专门设立了平准局和东、西市局管理市场。大商人手中积钱万千,于是出现了专门以卖穿钱绳为生的人。唐代中期以后(大约是九世纪初),当地还出现跟现在汇票性质差不多的“飞钱”。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来到这里。杜甫遗诗1400余首,其中200余首创作于长安。二十四史中八部是在这里问世的。这里的雕塑、石刻、音乐、舞蹈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长安还是国际性大城市,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政府专设鸿胪〔lu卢〕寺、礼宾院管理外事。各国的使臣、学者、僧人、商人都纷纷向这里汇聚,甚至迁居于此,以至于长安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染上几分西域的色彩。来自西域的景教、祆〔xian仙〕教和摩尼教也在这时由波斯传入长安。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守卫北部边疆的大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关中和长安陷入战争,长安渐趋衰落。唐末,把持朝政的军阀朱温强迫长安市民集体东迁洛阳,长安变成了瓦砾堆。五代长安城区甚小,明代始作扩建,改名西安。今日西安旧城,就是那时修建的。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临伊阙,北倚邙〔mang芒〕山,东西分据虎牢、函谷两关,是一个山青水秀、物产富饶、易于防守的地方。不过,在隋唐以前,最吸引历代帝王的,莫过于其居天下之中,较西安便于控制东方,易于漕运的地理条件了。秦统一以后,东汉、西晋两个统一王朝和隋炀帝、武则天等都定都于此,共249年。此外,曹魏、北魏、后梁、后唐、后晋等分裂时期的王朝也曾在此建都达百余年左右。如果自东汉以前再往前推溯,早在西周时,洛阳便是陪都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自镐京迁都城于此。不过,终东周一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使周王成为有名无实的天子。

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以后,正式迁都洛阳,在东周成周的部分旧址上建设新都。城周长约14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有12门。城内广布宫殿楼台,主要建筑南、北二宫成南北纵列,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北宫主殿德阳殿据说能容纳万人,台阶高二丈,殿前有朱雀五阙,高耸入云,从40里外便可望见。由于洛阳城面积较小,不少人都住在城外。

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商业盛极一时。船车贾贩,遍布四方;奇货异宝,满积京城;粮食、牛马交易最为兴盛;此外,还有书店。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东移到洛阳,来到洛阳的外国商人也很多。

洛阳的学术文化也空前兴盛。政府设有东观、平乐观、兰台和石室等藏书馆和研究机构,白虎观是当时辩论经学的主要讲坛。太学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余人。许多文人学士终身居住在这里。许多不朽著作,如班固的《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著作)、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书),都在这里问世。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此创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这里还建立了我国较早的天文观察台灵台。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在洛阳尽烧宫室,洛阳毁于一旦。三国魏时又在洛阳修建了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等宫殿,于芳林园开挖陂池,以满足统治者生活的需要。但就整个洛阳城而言,仍是人烟萧条。西晋时洛阳人口较多,工商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城有金、马、羊三大市场,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击鼓通知开市闭市。贵族生活奢糜,有不少华丽的建筑物。但西晋只维持了四五十年,西晋末年洛阳又化为一堆瓦砾灰烬。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将都城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并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基础上重建城市。城内外的宫殿园囿建筑较魏晋时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建筑。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在洛阳广建佛寺,佛寺最多时达1367所,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著名的龙门石窟(在今洛阳市南)便是北魏时开始营建的。居民区称为“里”,全城共有220里。其中,通商、达货、调音、乐律、延酤〔gu估〕、治觞〔shang伤〕、慈孝、奉终等里的居民分别以经商、演奏音乐、酿酒、卖棺材等业为生,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里则用来安置内迁的边疆移民。北魏灭亡后,因战争破坏,洛阳再度成为废墟。

隋唐时,洛阳开始了它最辉煌壮丽的一页。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在汉魏旧城西18里重筑新城,并将全国数万家富商大贾迁到洛阳。新城跨洛水两岸,大约周长55里,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城和圆壁城、外郭城等组成。宫城、皇城都在城西北角地势较高的地方,宫城在北,皇城在南。宫城的中央各殿和皇城正中门都对着伊阙山,全城以此为中轴线,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居高临下,也便于防卫。城西又有西苑,周200里,苑内广布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又沿龙麟渠建了16所宫院,供皇帝游玩。隋代,城内有居民区120坊和丰都、大同、通远等三个“市”。三市占地广阔,商业繁荣,最大的丰都市方圆八里,据说市内有120个行业,3000余家店铺,周围还有400余家商店。

隋炀帝在营建东京的同时,又从洛阳的西苑引涧水和洛水到黄河。不久,又修成纵贯南北、与黄河相交的大运河和永济渠。这样,从洛阳乘船,南可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北可到达涿郡(今北京市西南),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经济文化更加繁荣。隋炀帝时,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唐代的高宗和武则天经常住在洛阳,当时人称长安、洛阳为“东西二京”,二者地位不相上下。

唐中叶安史之乱以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不到1/10,开始趋于衰落。五代时虽有后梁、后唐、后晋(约不到二年)建都于此,仍十分衰蔽。北宋时,洛阳一度有所恢复,成为北宋学术文化中心。但北宋灭亡以后,洛阳便一天天衰落下去。

长安、洛阳衰落以后,在洛阳东边的开封继之而起,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

早在战国时期,开封就是闻名天下的都城了,那就是前一节提到的魏都大梁。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水淹大梁,大梁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一直到隋代,开封仅仅是一个州县小城。

隋代统一全国以后,隋炀帝为了获得江淮流域丰富的物产,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封位于大运河和黄河交汇处,南来的船只一般要在开封附近转入黄河,开封发展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唐中后期,随着朝廷对南方经济依赖程度的加深,开封的地位不断上升。

五代时期,后梁朱全忠首先在开封建都,数年后再迁都洛阳。此后,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这里建都。这四个小朝廷在此建都的时间都不长,总共才33年。因当时战乱频仍,除后周增筑外城初步奠定开封城市规模以外,开封的发展并不大,依旧和唐代的规模差不多。不过,由于五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建都在开封,长安和洛阳逐渐衰落,开封已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公元960年北宋定都于此,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北宋对开封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由于开封地处平原,为四战之地而无山川之险,北宋统治者特别重视开封城的营建。开封城采用城中套城的形式,从里向外分为三重,即宫城、里城和外城。宫城周长五里,居全城之中,主要建筑物基本上对称,排列非常整齐。里城周长20里,是商业区和居民区。外城周长48里,也为居民区和商业区。外城是军事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因而城墙坚固雄伟,城上每百步还设马面、战棚等守城设施。城外护城河宽50步,深1丈5尺,通过市区的河道水门都专设有铁窗门以加强防守。城市街道和城门相配合。主要干线称为御路,共有4条,由此分出许多分支,纵横交错成棋盘形,通到各个城门,构成四通八达的市内交通网络。居民区分厢和坊两级,共分成八厢,下辖120坊。街巷每300步设军巡捕一所,有士兵五六人,负责夜间巡逻、防火和治安。

开封是水陆都会,交通便利。金水河、五丈河(广济渠)、蔡河、汴河(宋代对大运河的称呼)等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分别通往江南、山东和河南中部,航运十分便捷,各方物资源源不断集中到开封城里。特别是汴河更加显得重要,当时人说,汴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河渠志》)。即不仅江南,而且远至南海的物资都由此水路运到开封,所覆盖的范围已占宋代领土的一半左右。由于位居华北,是南来北往的陆路中心,陆上交通也很方便。

开封人口众多,约百万以上。商业极其繁荣,有两万多户人家以经商为业,仅在政府登记的店肆就达6400多户,资产10万以上者比比皆是,最多可达百万。此外,还有许多集中的贸易市场。饮食服务行业尤为发达,各种各样的酒楼、饮食店、茶坊鳞次栉比。宋徽宗时翰林画师张择端画的不朽画卷《清明上河图》,正是当时开封街市上纷然杂陈的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开封的手工业也极其繁荣,门类众多,军器、瓷器、织锦、印刷、酿酒和刺绣一向闻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人人数也为以前历代首都所不及,仅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工匠就达八万人以上。

开封文化非常发达。除太学外,还有律学、武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各类专门学校。国家图书馆崇文院等珍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数十万卷,不仅为统治者服务,也为私人著述提供了方便。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在开封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和诗歌。卷帙浩繁的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都是这时由政府组织在开封编写的。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科学比较发达的时代,当时一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武器,例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一种用水推动机轮来运转的天文仪器),世界上较早用火药制成的武器火药箭,都首先产生在开封。

北宋建都开封,历经九帝共168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占开封,城市惨遭破坏。汴河航运中断,河道逐渐湮塞,此后,开封每况愈下。金代和明代都曾一度设开封为陪都,金末甚至迁都开封,但由于战争特别是黄河的多次泛滥,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开封的经济发展,开封城再也未能重现往日的光彩。

开封衰落以后,北京继之而起,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自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朝迁都于此,北京开始成为元、明、清三朝首都(除明初),建都达591年。此外,十六国时期前燕曾都此八年,辽代以此为陪都,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以后迁都于此,直至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开封。如果再往前追溯,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燕国的都城蓟。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边缘,东、南为平原,西、北属山地,居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三大区域连接部。顺华北平原南下,可以到达中原地区;沿燕山山麓东走,可以到达东北的林海雪原,那里历史上是女真、满等边疆民族生活的地区;越长城北上,可以到达蒙古大草原,那里历史上是匈奴、鲜卑、蒙古等边疆民族的家园。在历史上,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边疆民族的政权与中原王朝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因此,北京既是边疆民族政权南下的桥头堡,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周边民族军队的重镇。一旦边境局势缓和,北京又成为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在这种背景下,北京的地位日益上升。

秦统一以后,北京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镇。秦始皇在其北边重筑了燕长城,派兵驻守。隋炀帝、唐太宗东征高句〔gou沟〕丽时都在这里驻扎过。十六国时,来自辽河流域的前燕曾在此定都数年。

辽金时代北京进入了它的历史转折时期。今天津海河、河北省拒马河和山西内长城一线以北地区,在宋辽对立时期属辽的统治范围,称燕云十六州,北京就是燕云十六州的中心,称为南京析津府,为辽朝的陪都之一。城市方圆36里,分为26坊,工商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还建造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建筑。

金代女真人势力达到淮河北岸和秦岭北坡,统治着小半个中国。为便于统治,他们把都城从偏北的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迁到了北京,称为中都。金在中都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中都城在改造和扩建时参照北宋首都开封的规制,城凡三重,最外面的大城在东、西、南三面都比旧城有较大的扩展。大城周长37里,略成方型,每边各有三个城门。大城中部的前方为皇城,皇城之内又有宫城。大城北门以南为全城最大的市场,各种海陆百货云集,街道宽阔整齐,宫殿富丽堂皇,居民据说达22万多户,俨然是一座大城了。城外的许多地方,例如城西的同乐园、城东北的琼华岛,都建成美丽的风景区。横跨南郊永定河上的著名的卢沟桥,也在金代建成。

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入中都城并将其一把火烧毁。当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来到这里时,触目所见的只是“瓦砾填塞,荆棘成林”的一派荒凉景象。但是,元世祖怀着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还是决定定都北京。

元代北京称大都,又叫“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的意思。城分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大城周长28.6公里,南北略长,呈长方型。皇城内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即兴圣宫、隆福宫和宫城。兴圣宫是皇太后的宫殿,隆福宫是太子的宫殿。宫城又称大内,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今天故宫的前身。在大城的平面图上,有一条明显的南北向中轴线,贯穿整个宫城的中心。元大都规划整齐,井然有序,宫殿富丽堂皇,殿宇楼台美丽深邃,金碧流辉,是辽、金时代无法相比的。为了满足对南方物资的需要,元代还开挖了自杭州北上,经过今山东和河北,直到中都城下的运河(即今京杭大运河前身)。

明初称这里为北平。朱元璋死后数年,原分封在北平的藩王朱棣率兵南下,推翻朱元璋的继承人建文帝,自己称帝(即明成祖),开始准备迁都北平。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称北京顺天府,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明代花了15年的时间,对元代的大都城进行了重大改造。在元大内的旧址稍南,大规模改建了紫禁城和皇城,周围加凿了护城河。此外,还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坛、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和分布在东、西、北三郊的日坛、月坛和地坛,基本奠定了北京旧城的基础。清代完全沿袭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清朝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北京西郊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离宫建筑群。

元、明、清三代,北京的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元大都情况,他说“你们必须知道,那里有一个又大又繁华的古城叫作汗八里”,城市商业发达,货物众多,“外国巨价异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明清时,北京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繁华都市。店铺众多,来自各地的货物应有尽有。清代宣武、正阳、崇文三门外最为繁华,富商巨贾多在此经营工商业,货行会馆林立,小商摊贩蜂攒蚁聚,酒楼茶肆鳞次栉比。

北京也是当时闻名中外的文化名都。明代北京国子监学生最多的时候达万余人。我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就是在这里编撰的。北京是古代著名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成长的摇篮,民族文化的瑰宝京剧也诞生在这里。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都在这里写出了传世之作。

从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担任过53年的统一王朝的都城。在五大古都中,南京担任统一王朝都城的时间远比其他古都短。但是,在明以前,南京曾长期担任过南方割据政权的都城。

我国南方地域广大,历史上以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较早。南京正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东距长江入海口只有三四百公里,北入淮河流域与华北平原相接。北面沿长江一带及东郊、南郊低山丘陵起伏,对市区形成三面环抱的地理形势。东汉末年,刘备曾到过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以南),看见这一带江山雄秀,于是劝孙权以此为统治中心。后来孙权定吴国国都于此,称之为建业,南京开始跨入古都行列。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部分皇室南迁,晋元帝司马睿〔rui瑞〕在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与北方的十六国政权相对抗,并改建业为建康。以后,继东晋而起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称为南朝)也以建康为都城。孙吴、东晋和南朝合起来共有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在此建都共330年。

孙吴建过两个建业城,第二个建业城周长20里左右,城南修青溪、运渎〔du读〕二河,与秦淮河相通。又挖了破岗渎,将建康和富庶的太湖流域相联系。城内建有华丽的宫城,布局大体仿照东汉洛阳城规模。由于位居北方的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建康在安定中得到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东晋南朝时除了把土城墙改为砖城墙,修六个城门,扩建了皇宫外,基本上保持建业城原貌。

梁武帝时(公元6世纪初),建康发展到鼎盛阶段,人口有28万户,为全国第一大城和江南经济中心。宫城加筑为三重,市区的范围也日益扩大,达40里之广。文化很发达,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此外,祖冲之的精确圆周率的计算和指南车的制造,也是在建康城完成的。佛教建筑众多,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经过东魏大将侯景和隋军先后进攻建康恣意毁坏,从而彻底毁灭了建康城,只留下小小的石头城作为蒋州治所。加之长江两岸地区的商旅往来都走扬州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一线,南京长期萧条,地位下降。五代十国时,南唐国(今江苏、江西和安徽一带)在此建都,进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南京重新得到发展。

明前期定都南京不过50多年,却是南京发展的黄金时期。朱元璋动用江南人民的人力物力,花了21年的时间修成南京城墙。城墙全部用砖石砌筑,夹缝中灌以糯米汁和石灰、桐油的混合液,以加强黏合力,因而极为牢固。城墙全长67里,不仅全国第一,而且超过巴黎城,为世界之最。为了防卫,又在南京城外利用天然土坡垒成周围达120里的外城,幕府山、钟山、雨花台等重要山峰都被包括在内。皇城作正方形,内有宫城。一条中轴线自南向北贯穿全城,所有的宫殿和官府都沿着这条线结合在一起。并在全城中心的一个高40米的地方设钟楼和鼓楼,按时击打,用来报时。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政治地位下降,但经济文化仍十分繁荣。当时人说:“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汇。”纺织、印刷、造船等手工业在全国屈指可数。商业繁盛,城内外有10几个大集市。秦淮河商船云集,夜晚灯火如同星河。南京成贤街的国子监一般有数千名学生,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最高学府,日本、高丽(朝鲜)、暹逻(泰国)等国留学生也在这里学习。一直到清代,南京仍为江南重镇。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也以此为都城,固守南京11年。

本文标签:中国地理  中国古代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