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5:48:29作者:百科知识库
疆域何所指。本书所说的疆域,基本上就等于现代的领土。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它具体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所谓疆域,就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的境界所达到的范围,而领土则是指在一国主权之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领土是以明确的主权为根据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归属。例如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拥有主权很明确的正式行政区以外,往往还有不少属国、藩国、羁縻〔ji mi机迷〕单位等各种附属的、接受监护的或自治的区域。王朝在这些区域之间的地位和作用千差万别,有的能拥有完全的主权,与正式政区相同;有的只能部分控制,或者不能稳定地控制;还有的只是名义上的归属,与外国并无二致;要根据完全的主权标准来确定疆域的范围就很不容易。
疆域一般只指表层的陆地和水面,不像领土这样延伸到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这是由于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样的延伸还缺乏实际意义,所以人们不可能对这些延伸部分产生主权意识。例如在没有任何飞行器的条件下,就既不可能进入别国的领空,也不必担心本国的领空受到别国的侵犯。在地下矿藏还没有充分利用、开采技术相当落后的条件下,也不会存在本国的底土受到别国算计的可能性,当然就没有明确底土归属的必要。
领土一般有明确的界线,即使是一些未定的和有争议的地区,争议双方总有各自的界线。而疆域的界线却往往很不明确,即使当时也是如此。由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生产手段落后,或者处于游牧、迁徙状态等原因,一个政权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境界究竟在哪里,相邻的政权之间也没有意识到有划分界线的必要。还有些政权的边境是高山、丛林、荒漠、冻土等无人区,与其他政权完全隔绝,这些边境的界线在哪里就很难判断。
领土的拥有者一般都有明确的领土意识,疆域的拥有者却未必有这样一种主权意识,而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来决定哪里属于自己的疆域。在相当长的年代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文明的中心,中国的皇帝就是君临天下、拥有一切的最高主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因此王朝的疆域范围不在于实际上应该到哪里,而是皇帝接受到哪里,或者是哪里的人有资格作皇帝的臣民。被称为“夷”、“狄”、“戎”、“蛮”的人是所谓“天子不臣”的对象,是没有资格作皇帝臣民的,所以不能算“中国人”,他们居住的地方也就不能算“中国”的疆域,只能是“化外”。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明明当时的朝廷已经控制了这些政权,或者管辖了这些地区,统治者却偏要说它们“不通中国”、“非我朝所有”,在列举自己疆域范围时不把它们算在内。
还有的人用文化标准来判断疆域的范围,认为只有接受了汉族文化或儒家文化的地区才能算是中原王朝的疆域,否则就不能算。这就完全混淆了概念。历史上的朝鲜、越南由于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与汉文化区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西藏却由于本地民族一直聚居,外来文化不易传入,与汉文化区差异很大。因此在封建时代,的确有一些人念念不忘朝鲜、越南曾经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的历史,却把西藏当作外国。但事实是,朝鲜、越南早已成为独立国家,而西藏从13世纪以来,始终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当时人的言论也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照搬,更不能认为连当时人们都不承认的地方就肯定不是这个政权的疆域。
领土或国土是对国家而言的,它的前提是国家的存在,在还没有国家存在的时间和地区自然也就不存在领土或国土。疆域则并不一定指一个国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地区性的、民族性的政权实体,甚至一些部落或部落集团,它们实际占有的、控制的地域范围都可以称为疆域。
正因为有这些区别,我们在本书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名词“疆域”,而不是用今天通行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