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沟通江淮的邗沟

更新时间:2023-02-08 05:35:52作者:百科知识库

沟通江淮的邗沟

沟通江淮的邗沟。相传早在商朝末年,我国即已凿成一条规模可观的运河,它的名字叫泰伯渎,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将王位继承权让给其弟季历、避地到荆吴(太湖流域)后穿凿的。它位于今无锡市东南。

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渐多,有的为陈、蔡两国所开,在今淮水上游;有的为楚国所开,在湖北、安徽境内;有些为吴国所开,在太湖流域和长江、淮河、黄河之间。吴国凿的这批运河,无论对当时及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吴国首建于商末周初的泰伯,长期默默无闻。到春秋末年,阖闾、夫差父子相继为王,由于当时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开发,又有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襄助,国力逐渐强大。它首先对南方地区的两个邻国越国、楚国发动战争。为了在战争中便于运兵和运粮,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在太湖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础,陆续凿成三条运河。一条叫胥浦,北起太湖东面,南到杭州湾。这是一条从对越战争的需要出发而穿凿的运河。另一条叫胥溪,位于太湖西面,是沟通太湖、长江间的运河,便于吴船向西进入楚地。还有一条由吴(江苏省苏州市)北上,到今江阴西部与长江会合,便于吴船经此骚扰长江下游的楚地。吴在大军伐楚以前,对楚采用声东击西的“疲楚”战术,这一战术就是利用后两条运河,或向西扰楚,或向北扰楚,使楚军防不胜防,疲于奔命。“疲于奔命”的典故即源于此。这些运河的穿凿,不仅促进了区域性的统一,而且还为后来的江南运河奠定了初步基础。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军大败楚师于柏举(湖北麻城县东北)。12年后,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它又败越师于夫椒(太湖西洞庭山)。经此两战后,楚国一蹶不振,越国也臣服于吴。吴王夫差认为自己在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确立,决定用兵北方,以便强迫晋、齐、鲁、宋等黄河流域的诸侯俯首听命。筑邗城、穿邗沟,都从用兵北方的需要出发而兴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扬州,在今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一带,遗址周长约九公里。这是扬州建城的开始。吴国筑邗城,目的是在长江北岸建立进军北方的基地。凿邗沟旨在便于运送军队和粮秣。据《水经注·淮水注》载,这条邗沟从邗城西南引进江水,经过城东,再向北流,从陆阳、广武两湖(两湖分别位于今高邮县东部和西部)中间穿过,北注樊梁湖(今高邮县北境),又折向东北,连续穿过博芝、射阳两湖(两湖位于兴化、宝应间),再折向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东北)入淮。邗沟的线路比较曲折,所以如此,目的在于利用当地的众多湖泊,以便减轻施工的负担。这是我国、也是世界有确切穿凿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长约150公里。

凿邗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84年,吴师与齐师大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南)。齐师几乎全军覆灭,主将国书及其以下五大夫,或者战死,或者被俘,损失革车800乘①。打败齐师后,吴准备再开一条运河,以便进军中原,以军事力量为后盾,迫使当时北方诸侯首领晋国就范。这条运河就是荷水。

黄、淮之间的东部,有两条较大的自然河道,一条是济水,是黄河的汊道,首起荥阳,向东流经荷泽(今山东定陶东北,已淤)、大野泽(又名巨野泽,今巨野县北,已淤),折向东北,注于

渤海。一条是泗水,发源于鲁中山地,西南流入淮水。泗、济两水相距不远,只要在它们中间开一条不长的运河,吴国的军队便可以从淮水北溯泗水,再通过运河,循济水直达中原腹地。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夫差在泗、济之间凿出一条运河,它东起湖陵(今山东鱼台县北),西到与济水相连的荷泽。因其水源来自荷泽,故称荷水。

当年夏天,夫差率领吴国大军到达黄池一带(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召集北方诸侯举行历史上著名的黄池盟会。晋国自晋文公以后100多年中,一直是北方诸侯的首领,不肯轻易放弃这一特殊地位。因此,在这次盟会上,谁当盟主,执牛耳以盟诸侯②,吴、晋双方各不相让。正当两军剑拔弩张时,吴王接到空虚的吴都被越军攻破的消息,只好向晋让步,匆忙带兵南归。

邗沟和荷水都是夫差从政治、军事需要出发而穿凿的,工程比较粗糙,邗沟的河道也较曲折,航运受到一定影响。但它们毕竟沟通了江、

淮、泗、济诸水,对加强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都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春秋时期兵制,一车四马为一乘,有披甲之士10人,步卒15人。

②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置牛耳于盘,由主盟者执盘分赏诸侯为誓,以示信守。争执牛耳,就是争当诸侯首领。

本文标签:张之洞  ZhangZhidong  中国地理  
上一篇:清代帝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