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长春电影制片厂

更新时间:2023-02-03 04:17:06作者:百科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电影制片厂。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中共长春地下组织派刘健民、赵东黎进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组织爱国电影工作者保护厂房设备,当年10月1日,推举张辛实为经理,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4月,长春解放,中共中央东北局派田方、钱筱璋、许珂等接管了东北电影公司,随后,舒群、袁牧之,担任了公司的领导工作。为了适应当时即将爆发内战的紧急形势,公司于 5月由长春迁往黑龙江兴山市(鹤岗),并于10月1日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袁牧之任厂长,吴印咸、张辛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陈波儿任总支书记。当时东影干部主要来自延安,还有原“满映”和其他解放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东影创建时条件极为困难,设备简陋、又处于战争环境,但为反映和配合当时的解放战争,组织了数十个战地摄影队深入前线,拍摄了大量新闻纪录片(编成《民主东北》共17辑,总长 23697米),真实纪录了东北地区解放战争的情景,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了拍摄这些影片,3位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萱和王静安)在辽沈战役中献出了生命。与此同时,东影还积极进行各类片种的试制:1947年11月拍摄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8年夏拍摄了第一部科学教育片《预防鼠疫》;1948年12月拍摄了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9年5月完成了第一部故事片《桥》,这部影片以工人阶级为主要角色,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同年,又完成了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在兴山时期,东影还建有修理科和化工组,后来发展成专业的电影机械厂和感光材料研究所。当时东影还建有发行放映机构,独立发行放映本厂的影片。这些,都为建立未来的中国电影工业和发行放映事业做了准备。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市,1955年正式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1946年该厂领导干部们摄于东北电影制片厂正门 《桥》剧照

1947年5月~1949年5月,东影先后举办了4期电影训练班,共培训了各类专业干部650多人,为后来向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输出干部创造了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东影和长春有各类干部千余人先后支援各兄弟单位,有些人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骨干。1960年9月,长影曾创办长春电影学院,设有导演、表演、文学、摄影、美术 5个系;1962年学院撤销,学员有的并入其他院校,有的陆续分配到有关部门工作。

长影厂设有总编室、导演室、摄影室、美术室、音乐创作室、 制片室、 编刊室、洗印厂以及美工、照明、录音、服装化妆、道具、剪辑、特技等工作间;直属单位有演员剧团和电影乐团。长影乐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专业电影乐团,建于1947年8月1日,当时称东影音乐组乐队。1949年10月改称东影音乐科乐队;1955年8月始称长影乐团。多年来,它除为长影生产的影片配录音乐外,还为西安、 内蒙、 天山、科影等兄弟厂代制录音;共为400多部故事片和900多部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配录了音乐。

80年代中期长影年产故事片达19部以上。从建厂到1986年,共生产故事片374部、纪录片和科教片691本。长影拍摄的影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在描写革命战争题材方面,成功地塑造了各个时期革命战士的崇高形像,描绘出中国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在反映农村生活题材方面,塑造了从翻身农民到80年代以来新经济政策下一系列新一代农民的形像;惊险片、武术片,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历史题材、体育题材以及戏曲片也都有过一些水平较高的影片。长影还特别重视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影片。历年来长影有30部影片在国内、国际获奖。

长影在完成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之后,建立了专门的译制机构,开始大量译制苏联影片,50年代最高平均年产量为40多部。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译制片从数量到国别不断增加,到1985年共译制了38个国家的728部影片。

本文标签:长春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