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施与公用工程、绿化工程和其他工程在新建、扩建或者改建中相互妨碍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协商,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2023-02-11
更新时间:2023-02-12 02:34:07作者:百科知识库
摘要:采用间歇曝气运行方式,提升潜流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溶解氧浓度,强化脱氮效果。结果表明,间歇曝气运行方式有效提高了湿地内部溶解氧水平,曝气时溶解氧浓度可达6~9 mg/L,停止曝气后,溶解氧浓度迅速下降至0.5 mg/L以下,在湿地内部营造了一种交替的好氧和缺氧环境,分别促进好氧硝化和缺氧反硝化作用。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 d的情况下,间歇曝气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氮、总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8.0%、87.6%和96.3%,较常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分别提高了74.1%、56.4%和18.1%,实现了氨氮、总氮和COD的同步高效去除。
流人工湿地对有机物去除率通常可达到80%以上,但对于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均仅有20%~50%。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潜流人工湿地主要脱氮机制,其中,好氧硝化作用通常是湿地生物脱氮的限速步骤。因此,充足的溶解氧(DO)供给是保证氨氮硝化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传统潜流人工湿地主要通过湿地植物根系泌氧获得可利用的溶解氧,但由于根系泌氧量有限,很难满足有机物降解、硝化作用等好氧生化过程对氧的需求。连续曝气运行方式可有效提高潜流人工湿地有机物和氨氮((NH4+-N)的去除率,但是湿地内高溶解氧环境导致反硝化过程受到抑制,总氮(TN)去除率较低。
本研究提出了间歇曝气的潜流人工湿地运行方式,在提高湿地内溶氧水平的同时可以营造一种交替的好氧和缺氧环境,分别促进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实现(NH4+-N)和TN的同步高效去除。。
1实验部分
1.1实验装置
实验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如图1所示。尺寸为60cm*20cm(高*直径),湿地内基质分为2层,表层为10cm厚的砂子(粒径<2mm),底层为50cm厚的砾石,砾石粒径从下到上逐渐减小,以提高曝气时氧气的利用率。选用的湿地植物芦苇为多年生草本挺水植物,是北方较为常见的湿地植物,种植密度约为每个装置8株。进水为人工配水,用蔗糖、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钾模拟配制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如表1所示。系统运行采用人工批次进水,每个系统每周期初始同时迅速注入6l污水,污水在系统内停留3d后排出。
详情请点击下载附件:间歇曝气潜流人工湿地污水脱氮效果
应急演练过程通常可划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3个阶段。在评价以往重大事故和演练案例的基础上,明确本次演练需重点解决的问题、考查应急准备的充分性,属于( )
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会议室内举行,以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为目的的演练称为( )
应急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有效手段。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种应急响应功能举行的演练活动,下列有关功能演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桌面演练是一种圆桌讨论或演习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协调配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级应急部门、组织和个人明确、熟悉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 )
按照演练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不同,可将应急演练人员分为5类。其中,来自相关应急管理或响应机构的代表,在演练过程中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属于( )
按照演练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不同,可将应急演练人员分为五类。其中,演练过程中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协调的人员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