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空气污染会加重过敏症吗?

更新时间:2023-02-11 23:34:10作者:百科知识库

空气污染会加重过敏症吗?

□ 编者按
今年春天,北方气温持续大幅偏高,各种春花比往年开放得早。杨树、柳树也不甘寂寞,竞相复苏,于是北京等城市大街小巷纷纷扬扬地飘起杨柳飞絮,有的地方甚至像雪花一样覆盖一地。很多人受到飞絮致敏困扰,出现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鼻痒、眼及外耳道奇痒、皮肤红肿等过敏并发症。其中,环境污染影响过敏症发病率上升问题,受到科学界关注。那么,有哪些因素易导致过敏?空气污染与过敏有何关联?对此,记者采访了医学、卫生、环境等领域专家。
哪些因素易导致人体过敏?
花粉过敏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会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
由于社会工业化程度上升,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增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过敏并发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中,过敏性鼻炎(也称花粉热)和过敏性哮喘是两种最普遍的过敏症。
1876年,国外专家发现,花粉过敏的发病率上升在工业发达国家尤为明显。20世纪这种病的发病率以惊人速度增长,到了20世纪50年代,患病率比20世纪初增加5%,到20世纪80年代大幅增加了20%。
经科学家研究证明,过敏并发症发病率升高有许多原因,主要包括本身为过敏体质、过敏原暴露浓度增加、人们对健康重视导致的过敏症问诊率增加、孕妇年龄增大导致的新生儿免疫问题、社会经济压力增大和卫生条件改善使得免疫系统接触环境刺激的机会减少、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王大君提醒说,春季正是人们最易患花粉过敏症的季节,出行时,要防备花粉过敏。
王大君强调:“出现过敏反应要尽早就诊,因为过敏反应会逐年加重,不要等到发展成过敏性哮喘再采取治疗。”
过敏原也具有季节性。春季、秋季是季节性过敏多发的时节,但致敏原有所不同。据了解,春季致敏的花粉主要是杨树、柳树的花粉,也称树粉;而秋季致敏的主要为艾蒿、狗尾草等的花粉,也称草粉。
王大君表示,北方春、秋季风大,易于传播树粉、草粉,所以即便不去特意接触,飘散在空气中的花粉也足以让过敏者不堪其扰。
“除了过敏性鼻炎,有的过敏症患者还会出现皮肤过敏,严重时应用药物控制。”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樊建峰告诉记者。
空气污染与过敏有何关联?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污染物会对人过敏性气道疾病产生有害影响,过敏症发病率增加是人类免疫系统和周围环境交互影响、发生复杂反应的结果。
专家称,虽然各地区空气污染物的成分和性质可能不同,但城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均为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等。这些大气污染物分为两类:一类为一级(原生)污染物,即由污染?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672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粗苯优湃氪笃模涣硪焕辔叮ù紊┪廴疚铮怯梢患段廴疚镌诖笃薪腥然?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612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光化学反应后的产物。
究竟哪些污染物会导致过敏加重?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表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肯定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因人而异。
“空气污染物成分复杂,很难说是哪一种物质对人体有影响,目前我们也在做相关方面的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徐东群告诉记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空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或是其他污染物的运载体。”
同时,徐东群强调,飘舞的杨柳絮会沾染空气中的灰尘等,但目前没有机构对其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进行研究。
空气污染与过敏具有协同作用。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爱霞指出,空气污染可以通过直接影响致敏原,例如破坏花粉粒外壁,使其暴露出更多的变应原分子,增加花粉过敏的发病率。另外,空气污染物也可以通过刺激气管、黏膜或皮肤,使进入人体的过敏原增加,从而加剧过敏症。
1998年出版的《过敏原》一书提出,空气污染会引发气管黏膜损伤,导致气管黏膜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从而促使过敏源更容易进入免疫系统。
据了解,空气污染物通过刺激呼吸道和皮肤而增强花粉进入人体的渗透性,从而会促进更多的致敏原进入体内。对此,潘小川说:“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空气污染与肺病的研究,但是否会加重过敏病症还不清楚,需要毒理试验才能了解。”
1997年,德国的贝伦特(Behrendt)等研究发现,空气中的微颗粒会与花粉粒相互反应,使花粉粒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1998年, 佩尔特尔(Peltre)实验表明,当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花粉致敏性会增加,大气污染物更易使花粉外壁破碎,暴露出花粉致敏原。
但花粉是否会吸附空气污染物对人体造成伤害,因为没有研究结果,在我国还是未知数。
“花粉粒径大,PM2.5等细颗粒物会吸附到花粉上,但是花粉到底携带哪些污染物,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以及是否加剧过敏症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没有定论。” 徐东群说,花粉虽然会携带细颗粒物,但是由于本身粒径大,几乎都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拦截,不会入肺。
徐东群指出:“空气中的致敏原很多,不一定就是空气污染引起的,还是要去医院就诊,查询过敏原。”
■ 对话
专家简介
王大君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
记者:人为什么会过敏?
王大君:过敏是一种普遍的免疫系统疾病,这种病症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当接触过敏原后,人体产生出特异抗体,积累超过一定量后,便会出现过敏症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及食品添加剂的大量应用,导致人体接触更多的抗原物质,促使人类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
记者:花粉过敏症状有哪些?
王大君:花粉中含有油质和多糖物质,被人吸入后,会被鼻腔的分泌物消化,随后释放出多种抗体。如果这种抗体与入侵的花粉相遇,大量积蓄就会引起过敏。
花粉过敏轻者可致患者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皮肤发痒、流泪等症状,重者导致全身发热、咳嗽、哮喘等,最常见的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肤病。
记者:过敏与感冒症状相似,如何区分?
王大君:得了过敏性鼻炎会出现流泪、鼻塞、鼻痒和打喷嚏的症状,而且喷嚏是阵发性的,一打就连续十几个,很容易和感冒混淆。但感冒会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全身无力、疼痛等;而过敏主要是痒。
记者:有患者吃感冒药缓解过敏症状,这种做法可取吗?
王大君:感冒药类多含有抗过敏成分,服药后患者会觉得过敏症状有所缓解,但服用感冒药患者会摄取其他不必要的药物成分,给身体带来负担。此外,过敏宜早治疗,拖延治理可能会导致哮喘,甚至威胁生命,还是要去医院就医,对症下药。
记者:从医学临床治疗看,过敏与空气质量究竟有没有关联?
王大君:从临床来看,今年空气质量不好,患者较往年虽没有明显增多,但前来就诊的患者普遍反映症状较往年要重很多。空气不好虽然不会增加过敏患者人数,但会加重患者症状。
■ 对策
花粉过敏怎么办?
对策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花粉过敏症患者在花粉高峰期,应尽量减少外出,多在室内活动,更不要到树木花草多的公园或野外,以便使花粉吸入量降到最低限度。室内防护可以通过闭门窗、开窗时挂湿窗帘、用空气净化器等方式,阻挡或减少花粉侵入。当患者在户外活动时,要佩戴口罩,可明显缓解或减轻过敏症状。此外,注意身体清洁,将残留在皮肤、头发上的花粉彻底清除;不要在室外晾衣服,避免衣服、被单、床单等沾染花粉。
专家提醒,过敏体质以及有花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患者,应尽量减少接触花粉的机会。虽然飞絮本身无毒,但可能传播病菌,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比如出现皮肤过敏等。此外,飞絮飘到口、鼻、眼,不要去揉,应用纸巾擦拭,也可用温水洗脸,冲洗掉沾在脸上的花粉;与飞絮接触后的皮肤不要抓挠,发现过敏,马上去医院诊治。
对策二:采取药物治疗
临床多采用抗组织胺或激素类药物,通过口服或者外用,对花粉过敏患者进行治疗,必要时可采取脱敏治疗法。樊建峰表示,过敏症患者,最好还是针对性地进行脱敏治疗。用药物可有效治疗当时的症状,但来年还会犯。脱敏治疗是预防治疗,完成治疗后不会再对过敏原过敏,但是治疗周期长些。
对策三: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过敏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少接触油腻、甜食及刺激性食物、烟、酒等。据樊建峰介绍,油腻、辛辣的食物会使毛孔扩张,使肌体更易受到过敏原攻击,因此要忌口为好。
根据营养学家的研究,洋葱和大蒜等含有抗炎化合物,可防过敏症的发病。另外,有多种蔬菜和水果亦可抵抗过敏症,其中椰菜和柑橘功效特别显著。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维生素C正是天然抗组织胺剂,若每天从饮食中摄取1000毫克,就足以防止过敏症出现。
如何了解花粉浓度?
花粉浓度是指空气中每千平方毫米所含的花粉粒数,中国气象局根据花粉浓度的高低,将花粉过敏指数划分为6个等级:
一般当花粉浓度水平≥100粒/千平方毫米以上时,气象部门就会发出提醒。
对于花粉过敏症患者来说,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空气中花粉浓度的实况,对诊断和预防花粉过敏症有重要作用。公众可以通过拨打当地气象服务热线查询花粉浓度。
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中国天气网”——“天气预报”——“生活指数”,了解所在地区的过敏指数。中国天气网将过敏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即不易发、少发、较易发、易发、极易发。如指数表示极易发,会有“尽量减少外出,外出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的出行提示。
据了解,中国天气网的预报范围已覆盖24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
“因气象条件对过敏等级有影响,如扬沙、沙尘暴等会造成过敏等级提升,而降水会使过敏等级下降,所以预报结果综合了花粉浓度、风速、湿度等相关气象条件,为易感人群提供预报服务。”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静说,但因为个体差异,过敏指数预报只是指导性的,供公众参考。

本文标签: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