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如何应对大气复合型污染?

更新时间:2023-02-11 23:17:02作者:百科知识库

如何应对大气复合型污染?

新闻眼
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什么是大气复合型污染?它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应对?本期应知我们为读者解读大气复合型污染问题。
关注一:什么是大气复合型污染?
城市群大气复合型污染近年来日益严重。复合型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由多种来源的多种污染物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如温度、湿度、阳光等)发生多种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彼此耦合构成的复杂大气污染体系,表现为大气氧化性物种和细颗粒物浓度增高、大气能见度显著下降和环境恶化趋势向整个区域蔓延。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正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部分地区出现区域范围的空气重污染现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其他部分城市群已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大气污染特征,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关注二:大气复合型污染的成因是什么?
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使得多种大气污染问题在过去近30年内集中出现,大气污染呈现复合性的特征,空气质量显著恶化,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区域蔓延。而这一问题在我国经济率先发展的城市群区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为特征的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且尚未根本解决的同时,臭氧和颗粒物细粒子等二次污染问题又接踵而至,且污染态势严峻、危害更大。两种污染形式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气复合型污染。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特征已从煤烟型污染转变成为复合型污染。环境保护部公布的材料显示,当前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煤烟型污染作为主要污染类型长期存在,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问题没有全面解决;同时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尾气污染愈加严重,灰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物问题日益突出。其中,臭氧、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成为了大气主要污染物。
有研究表明,光化学烟雾、高浓度臭氧、氮氧化物污染等逐渐出现在京津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今后一段时期,预计我国大气中上述污染物浓度还将继续增加。
关注三:如何应对大气复合型污染?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城市间大气污染物相互影响、区域污染特征呈现高度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污染减排及污染防治工作,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战略作为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主攻方向,把深化区域污染联防机制作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达成的共识,以解决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打破行政界限,让区域内城市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互相监督,互相协调,以最终实现改善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的目标。
关注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何在?
区域的联合防控与联合治理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应坚持统一管理、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区域整体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打破行政边界,进行统一规划,提出区域共同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政策措施要求。对于被划分为核心控制区的城市,应从区域统筹的角度考虑,加大对区域内已有大气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同时密切关注这些地区的新建项目,实施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并强化能源的清洁利用。
区域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与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污染防治方向上,除要解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传统污染问题外,还要解决灰霾、光化学烟雾等新型环境问题,将臭氧、PM2.5物质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树立起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工作目标。因此,在控制因子方面,除总量控制污染物,还要纳入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等因子,实施多污染协同控制、常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在污染控制行业方面,除了火电、钢铁外,还要对有色、石化、水泥、有机化工等重点行业,提出特别排放限值与具体的控制对策要求;在污染控制领域上,除传统工业领域外,还要突出机动车和扬尘污染防治,谋划能源清洁利用政策措施,开展煤炭总量控制和划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创新与管理能力提升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需要统筹协调不同的利益主体,包括不同的行政区以及不同的部门,因此迫切需要机构、机制以及政策措施的创新,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污染防治的能力建设。建立跨行政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组织机构,推进促进区域污染防治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打破城市行政区限制,以污染物扩散的空气区域为边界,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出统一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开展环境联合执法,统一区域环境执法尺度,建立跨界污染防治协调处理机制和区域性污染应急处理机制;建立联防联控工作评估考核体系,出台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奖惩措施;推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能力,重点加强酸雨、细颗粒物、臭氧等空气质量监测,并实现区域监测信息共享。
相关链接
不可忽视的汽车尾气
2011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尾气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使机动车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监测表明,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一些地区灰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车辆尾气排放密切相关。同时,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影响群众健康。
■2010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226.8万吨,包括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颗粒物(PM),其中汽车排放的NOx和PM超过85%,HC和CO超过70%。
■按燃料分类,全国柴油车排放的NOx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60%,PM超过90%;而汽油车CO和HC排放量则较高,超过排放总量的70%。按排放标准分类,占汽车保有量12.8%的国I前标准汽车,其排放的污染物占汽车排放总量的40.0%以上;而占保有量41.1%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其排放量不到排放总量的15.0%。按环保标志分类,仅占汽车保有量20.2%的“黄标车”却排放了70.4%的NOx、64.2%的HC、59.3%的CO和91.1%的PM。
■2005年~201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60.9%,但污染物排放量仅增加了6.4%;鉴于机动车污染成为大气环境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环境保护部今后将全面实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控制,进一步强化机动车生产、使用全过程的环境监管;同时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从行业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清洁燃油供应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协调推进“车、油、路”同步升级,缓解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本文标签: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