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施与公用工程、绿化工程和其他工程在新建、扩建或者改建中相互妨碍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协商,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2023-02-11
更新时间:2023-02-11 22:49:47作者:百科知识库
2014年,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兰州自来水苯污染、湖南衡东儿童铅超标等事件,以及媒体报道的有关环境污染导致癌症高发或出生缺陷等问题,更是引起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群众的广泛关注。
2014年,为了应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我国积极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合作、统筹安排;预防优先、科学实施的原则,加强和完善环境健康法规标准,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和技术支撑,努力提升风险评估、预测和应对能力。
环保等部门也积极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如,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培训工作;着手建立环境与健康数据库;发布中国人群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和暴露参数等。继续推动环境与健康综合试点监测和全国重点地区环境健康专项调查;举办环境与健康工作研讨会和环境健康暴露评价研讨会等。这些措施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为预防和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5年,环境污染仍然将是影响我国公众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当前环境与健康工作面临有牵头无统筹、有分工无责任、有信息无分享等现状,加上环境污染引起健康风险的滞后性,因此,这种风险或将长期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目前,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疾病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诊断水平、监测水平等因素难以解释导致这些疾病上升的原因,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2015年,重任在肩。环境与健康关系到全国十几亿人、甚至子孙后代的健康问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新修订环保法的实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支撑,相信各级政府部门对此会更加重视,采取切实行动从制度建设到科学研究,从规划到实施,从管理到治理,建立预防和干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公众的环境健康权益,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梦。
回顾
■ 关键词:健康入法
新闻事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总则中提出了“保障公众健康”,并新增加专门条款,对环境与健康工作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建立监测、调查、风险评估等制度,并要求采取措施加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等主要工作。
点评:新修订环保法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求建立环境与健康基本制度,同时对政府、企业等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这为环境与健康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撑,明确了保障公众健康这个环境保护终极目标,是历史性突破,凸显了国家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重视。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环境污染物监测体系和检测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危害的调查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就保障公众健康的实际要求而言,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无论是体制机制、基础研究,还是具体监管技术和手段,都无法跟上形势发展和保障公众健康的需要,环境与健康管理、预防和救治体系等尚未建立。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往往呈现多源头排放、多介质污染、多途径暴露和多受体危害的特征,涉及社会关系极其复杂,牵扯利益关系非常多元,需要通过立法建立环境与健康基本制度。因此,环境与健康能够入法,既是现实需要,也是环保理念重要转变的体现,影响和意义深远。
■ 关键词:政策标准
新闻事实:2014年,环境保护部修订发布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提高了生活垃圾焚烧厂排放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恶英类等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规定了锅炉烟气中颗粒物、氮氧化物、汞及其化合物等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批新的标准,包括对水龙头17种重金属析出量强制限定,对儿童牙刷中有害元素要求更加严格等。
点评:政策标准的作用在于指导、规范和约束,一批新的标准实施,无疑对保障公众健康起到实质性作用。经过多年发展,环保系统和卫生系统都建立了各自的政策标准体系,这些政策标准在防治污染、保护资源环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预防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损害、维护公众环境健康权益的重要作用。
但不得不承认,目前真正符合环境与健康工作需要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环境与健康政策标准分散于各项环保政策标准之中,大多缺乏与健康问题的衔接,难以为环境与健康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甚至至今没有专门的环境与健康管理法规和执行标准,实际管理过程中,多是参照环境、卫生等相关领域的标准开展各项工作。某些领域完全无标准可依,比如环境健康损害补偿方面,由于缺乏判定标准,保障公众的基本健康权益存在很大困难。
■ 关键词:科学评估
新闻事实:2014年3月环境保护部向社会发布了历时3年完成的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基于此项成果编写出版的《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和《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系统反映了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特点。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不仅与污染物浓度等有关,还与人的暴露行为模式密切相关。这项成果填补了我国在暴露参数领域研究的空白。
点评:环境与健康决策需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相关研究是推动政府决策出台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近些年,专家学者对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化学品污染等导致的健康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2013年初雾霾天气与健康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以及大气污染控制健康效益评估研究等,证明了大气污染的健康效应。
但必须正视的是,目前我国环境与健康基础研究还比较凌乱和分散,缺乏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研究。日本2010年启动了一项儿童健康调查研究项目,由环境省主导,计划研究周期达21年。实际上,我国儿童环境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样需要开展类似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没有技术研究做基础,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就缺少支撑,难以深入做下去,而对于公众来说,也就很难获得科学的健康防护指导。
■ 关键词:社会热点
新闻事实:2014年全国“两会”前夕,北京出现了持续一周的严重雾霾天气。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北京等地持续的严重空气污染,就像一口大锅,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喘不过气来。随着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包括雾霾在内的环境污染现状的改善成为目前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
点评: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空气、水、土壤、食品等污染问题集中爆发,也给公众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
虽然我国采取了很多预防和治理措施,但由于生产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环境污染导致的人群健康损害事件还是频繁发生。客观地说,这种情况是长期累积所致,短期内也难以解决,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一些地方经济上去了,但环境污染了,病多了,群众的抱怨也多了。这既说明环境污染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也反映出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
同时,最高法发布的环境侵权司法解释中,并没有把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明确列入环境侵权范围。也就是说,环境污染受害者索赔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展望
■ 关键词:制度建设
环境与健康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认真梳理,找出目前急需做、能够做的领域,优先开展。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即将实施,为环境健康工作带来机遇,依此全面规范管理,为建立以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打下基础。组织专家就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开展研究,提出初步设想,出台相关技术导则或者指南,发布环境健康风险物质清单。组织环保、法律和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团队,研究健康损害鉴定赔偿制度,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文件。建立环境与健康信息共享和数据发布制度,开展环境与健康数据标准研究,为今后全面实现环境与健康领域数据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建立环境健康信息公开制度和面向公众的沟通机制,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制定环境与健康应急处理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将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逐步纳入考评体系,推行监督和绩效考评制度。
■ 关键词:基础研究
我国已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化学物质、核与辐射、噪声、PM2.5等环境因素的健康影响机理机制做了大量研究,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相关研究,特别是进一步深入研究PM2.5的致病机理,搞清楚其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地区人群的健康影响,同时关注粒径在0.5微米以下颗粒物的健康风险。加强环境污染物与慢性疾病的研究,从人群环境污染物暴露水平与慢性疾病的关联性、污染物的致病致癌风险等方面入手,找到影响公众健康、造成疾病的关键因素。现在很多新技术、新化合物、新材料大量应用,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研究甚少,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启动环境健康基准研究等,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建立人体暴露评价实验室、环境基准和标准实验室等。
■ 关键词:工作规划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最后一年,应按照计划和规划的内容,做好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和差距。在此基础上,编制并发布“十三五”行动计划和工作规划,明确目标,确定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力求在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同时,制定行动计划和工作规划实施方案或细则,细化和分解重点内容、工作步骤。同时,加强相关部委间的协调、交流与合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措施,周密安排,保障计划和规划能够真正有效落到实处。建立计划和规划论证制度,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前,开展前期调研和专家论证,确保规划切实可行。建立考评和奖惩机制,对行动计划和工作规划实施情况定期进行监督考核。
■ 关键词:监测调查
环境与健康监测和调查是基础,也是最能够优先开展的工作。我国环境与健康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当前相关部门监测和调查的范围、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有些情况属于保密范围,造成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底数不清,基础数据缺乏。因此,应研究如何将环境健康监测纳入现有环境监测体系,并从人体健康影响角度出发,不断筛选监测项目。同时,根据环境健康问题的影响程度和敏感人群合理设置监测点,初步建立起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在重点地区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台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程序规定,进一步开展全国范围的环境与健康调查。利用常规或专项调查获取污染物状况、暴露方式、人群污染物负荷量、健康效应等各方面的数据,为健康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保障。
■ 关键词:能力建设
在机构设置上,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初步改变省级以下政府部门三无(无机构、无人员、无管理)状态。完善体制机制,吸引国内优秀人才积极参与环境与健康科技支撑和管理,培养跨学科、综合型环境与健康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定期对各级环境与健康管理和开展专项调查培训或国际交流,提高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风险评价和事件应急的能力。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协作,构建培养环境与健康后备人才储备平台。完善环境与健康专家库,真正发挥他们在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在保障措施上,要增加资金投入,为开展专项调查研究、长期基础研究等提供保障。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设施、设备和现场监测调查手段建设,提高风险管理和应急能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的规定,在非常情况下,为保护国家确定的重点地区和大局安全,必须作出局部牺牲时,在报经有管辖权的上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批准后,当地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可以采取()。
依据《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人身安全、危险性较大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生产,并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
根据《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应当在开展现场技术服务前()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项目实施地资质认可机关,接受资质认可机关及其下级部门的监督抽查。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根据《安全生产法》,关于企业为员工提供劳动防护用品的做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