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齿木——杨枝

更新时间:2023-02-04 13:16:15作者:百科知识库

齿木——杨枝

齿木——杨枝。杨枝是梵文Danta-kastha的意译。danta义为牙齿,kastha义为木片,因而又译作“齿木”。音译则为“惮哆家瑟詑”。它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日常习用的刷牙与刮舌木片。使用时,常由使用者自己取树枝啮成所须的形状。《四分律》卷五十三中载:

时诸比丘口臭,佛言:“应嚼杨枝。不嚼杨枝有五事过:‘口气臭,不别味,增益热阴,不引食,眼不明。’不嚼杨枝有如是五过。嚼杨枝有五事利益:‘一、口气不臭,二、别味,三、热阴消,四、引食,五、眼明。’嚼杨枝有如是五事利益。”世尊既听嚼杨枝,彼嚼长杨枝,佛言:“不应尔! 听极长者一磔手。”彼嚼杨枝奇者,佛言:“不应尔!”彼嚼杂叶者,佛言:“不应尔!”彼纯嚼皮,佛言:“不应尔!”时有比丘嚼短杨枝,见佛恭敬故,便咽,即以为患。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极短者长四指。”彼于多人行处嚼杨枝——若在温室,若在食堂,若在经行堂。诸比丘见,恶之,往白佛,佛言:“不应尔!有三事应在屏处:大小便,嚼杨枝。如是三事应在屏处。”时诸比丘舌上多垢,佛言:“听作刮舌刀。”彼用宝作,佛言:“不应尔!听用骨、牙、角、铜、铁、白腊、铅、锡、舍罗、草、竹、苇、木。”

补充说几句:“舍罗”是梵文Salākā的音译,意译为“筹”。是一种筹算用的长条形筹码,用竹、木、金属制作的都有。

据清代释读体汇集的《毗尼日用切要》中说,有四种杨木可作梳齿之用,那就是白杨、青杨、赤杨、黄杨。可是,唐代的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第八条“朝嚼齿木”条,把亲眼所见的古代南亚次大陆僧人使用齿木的情状说得极为真切生动,而且辩驳说,齿木并非杨柳:“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那烂陀寺目自亲观。”他在所著的另一名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的“慧轮传”中也记述:“(那烂陀寺)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树。”而且,据《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说:

佛言:“有五种木不听嚼: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余皆听嚼。”

补充说几句:关于“佛齿木树”,有二说:一说是,释迦牟尼佛曾用此树的木片揩齿;另一说是,释迦牟尼佛将用毕的齿木插在那儿就长成了此树。后一说,《法显传》中的“沙祗大国”条记载:“出沙祗城南门,道东,佛本在在此嚼杨枝已,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诸外道婆罗门嫉妒,或斫或拔,远弃之。其处续生如故。”《大唐西域记》卷五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说是“如来昔日六年于此说法导化。说法侧有奇树,高六七尺,春秋递代,常无增减。是如来昔尝净齿,弃其遗枝,因植根底,繁茂至今。诸邪见人及外道众竟来残伐,寻生如故。”无论如何,玄奘是认识中国杨柳的,他没有说这株树是杨柳树。法显说是杨枝,与南北朝时对此故事中的梵文齿木译语相一致。如《四分律》卷五十一中就是这种译法:“时有檀越次供日者,授佛杨枝。世尊为受,嚼已,弃著背后,即成大树。根茎枝叶扶疏茂盛。”

那么,把齿木译为杨枝,却是为何?看来,因为中国的杨柳多,木质也松散易嚼,所以,早期的译者也用类似于教义方面“格义”的办法,在事物方面便宜行事,译为杨枝了。这就影响了中国的佛教造像,特别是观音像。据说古代南亚次大陆敦请客人,先送上齿木和净瓶装的香水,表示“敬祝健康”之寓意,并有“恳请光临”的意思。所以,佛教仪式中敦请佛、菩萨光降,也用此法先行供奉。特别是请观音,如观音忏法中就说:“我今具杨枝净水,惟愿大悲哀怜受之。”久而久之,观音手执中国长颈花瓶形净瓶内插中国柳枝(青枝绿叶)的形象深入人心,至今观音像以手持杨柳净瓶为主流,几乎代替了应是经典标准像的“圣观音”,成为新的标准像了。

《西游记》所载的观音洒杨枝水救活了人参果树的故事,已经尽人皆知。还有洒此种水救人的,中国早期的僧传记载中,有佛图澄用杨枝洒水念咒,救活了石勒的干儿子的故事。后来由密宗传入中国的“杨柳枝观音”形象,以手执杨枝为印相特点,其普度众生的工作重点在治病方面。千余年来流传并时有添加更新的大量观音灵验记与笔记小说记载中,就很有一些观音洒杨枝水,病人遍体清凉,立起沉疴的故事。

本文标签:宗教  佛教法器服饰  
上一篇:曼荼罗
下一篇:中国佛教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