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9:25:38作者:百科
药材名称:海马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水马(《抱朴子》),鰕姑(《海南介语》),龙落子、马头鱼(《动物学大辞典》),海狗子、水雁(《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为海龙科海马属动物刺海马、克氏海马、大海马、斑海马、日本海马全体。海马属中国约6种。
原动物:刺海马Hippocampus histrix Kaup,又名马头鱼(《中国药用动物志》)。克氏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 Jordan et Snyder,又名龙落子。大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斑海马Hippocampustrimaculatus Leach,又名三斑海马(《中国药用动物志》)。日本海马Hippocampus japonicus Kaup,又名海蛆(《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
形态:刺海马 体长198~235mm。体侧扁,腹凸出,躯干部骨环呈七棱形,尾部骨环呈四棱形,尾端卷曲。体上各骨环接结处及头部的小棘特别发达。头冠不高。尖端具4~5个细尖的小棘。吻细长,呈管状。眼小而圆,侧位较高,眶上小棘特别发达。口小,端位。肛门位于体节第十一骨环的腹侧。体无鳞,完全由骨质环包,体环11+35~36。背鳍较发达,鳍条18。臀鳍很短小,鳍条4,紧位于肛门后方。胸鳍很短宽,略呈扇形。无腹鳍和尾鳍。各鳍无棘。鳍条不分歧。雄性尾部腹面有育儿囊。浸液标本体为淡褐色。
生境与分布:栖于近海藻类茂盛的水域中。以甲壳动物为食。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
克氏海马 体长305~325mm,体形较大。腹部很凸出。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尾部卷曲。头及侧棱棘较发达,体上各棘短锐,呈瘤状突起。吻细长,呈管状。眼较小,侧位而高。口小,端位。鳃孔小。体无鳞,为骨质环包。体环11+39~40。背鳍长,鳍条18~19。臀鳍短小,鳍条4。胸鳍短宽,略呈扁形。无腹鳍及尾鳍。雄性腹部有育儿囊,浸液标本体淡黄色,体侧具不甚规则的白色线状斑点。
生活在藻类繁茂的海中,直立游泳。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
大海马 体长198~235mm。体侧扁,较高。头上小棘发达。体上的棱嵴短钝粗强。腹部凸出。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尾卷曲。体环11+35~36。躯干部1、4、7、11体节的棱棘和尾部1、4、8、11、14、16、18、20尾节的棱棘比较发达。背鳍条17。臀鳍条4。无腹鳍和尾鳍。各鳍无棘,鳍条不分歧。雄性尾部腹面有育儿囊。液浸标本体呈黑褐色、头部及体侧有细小暗黑色斑点,并有细小白色小斑点。
生活在海藻茂盛的浅海中,栖止时常以尾缠绕在海藻上,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分布于南海。
斑海马 体长106~175mm。体侧扁,腹部凸出,躯干部七棱形,腹下棱较锐,尾部卷曲,四棱形。体节1、4、7、11骨环及尾节1、5、9、13、17骨环背方接结呈隆起状嵴。吻细长,呈管状。眼小而圆,眼上棘较发达。口小,端位。颈部背方具一隆起嵴,颊部下方具一细尖的颊下棘。体无鳞,被骨质环所包,体环11+40~41。背鳍较发达,鳍条20~21。臀鳍短小,鳍条4。胸鳍呈扇形。无腹鳍和尾鳍。各鳍无棘,鳍条不分歧。雄性尾部腹面有育儿囊。液浸标本淡黄褐色或淡白色,体侧背方第1、4、7节小棘基部各具一大黑斑。
属温暖性近海小型鱼类。作直立状游泳,以小型甲壳动物为食,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日本海马 体长76~100mm。体侧扁。腹部凸出。吻部较短,尾部四棱形,以后渐细,卷曲。骨质环体部11、尾部37~38,躯干部第1、4、7、11和尾部5、9、10、12体环棱棘特别发达。背鳍16~17,臀鳍4,胸鳍13、体灰褐色,头上、吻部及颊部具不规则斑纹,体侧亦有不规则斑纹,胸缘黑褐色。栖息于近海海藻茂盛的水域中,作直立游泳,常用尾部卷曲附在海藻上。以小型甲壳动物为食。分布于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生药养殖 根据海马繁殖,生长发育,摄食方式、食料种类等物性、养殖场地应选择水质清洁,饵料丰富,海水比重为1.006~1.025的低潮线以上的海边,水温低临界为12℃,高临界为33℃,水中溶氧量要求在3mg/L,附近要求淡水水源,养殖池应由营养池、育养池和养成池等配套组成。以自然繁殖的桡足类和小虾作饵,并辅以有关水的净化、温度、含氧量、流动等设备。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以8~9月产量大,捕得后除去内脏,晒干;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内脏,将尾盘卷起,晒干。
鉴别
性状:克氏海马 体呈扁长条形而弯曲,体长约30cm。黄白色,头部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前方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粗而扁,呈七棱形。尾部细,呈四棱形,向末端渐细而卷曲,体表有突起的瓦愣形节纹及短棘。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以广东产量最大,福建、台湾等地也产。
刺海马 形似海马,但较小,长15~20cm。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长约2~4mm。主产广东、福建。
大海马 体长20~30cm,黑褐色。主产于广东及海南。
三斑海马 体侧背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一黑斑。主产于福建及广东
小海马(海蛆) 体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主产于广东。均以体大、坚实、头尾齐全者为佳。
显微 克氏海马 粉末白色或黄白色,气微腥,味微咸。横纹肌纤维较多,近无色,淡黄色或棕色,多碎断,侧面观直径45~144μm,有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平直或微波状。胶原纤维散离,直径13~27μm,相互缠绕成团。隐约可见纵向纹理。胶原纤维团常与含灰色颗粒状的组织碎片相连接。皮肤碎片近无色或淡黄色。表面观细胞界线不明显,隐约可见不规律微波纵横纹理,布有棕色颗粒状色素物,散在或聚集成星芒状、骨碎片无色或淡灰色。呈不规则形碎块、骨陷窝呈长条形,裂缝状或类长圆形,排列不规则,边缘骨小管较稀疏。
理化:刺海马、三斑海马、大海马、日本海马各自的石油醚提取液,分别蒸干,并加入氯仿1ml溶解,加入浓硫酸-乙酐(1∶20)数滴,试液呈现红紫色界面环(检查甾体类)。
加工炮制:海马用水刷净,用时捣碎或研粉。酒炙海马,将净海马用黄酒湿润,文火烘烤至酥松而呈黄色即可。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斑海马[1] 乙醇提取物中含: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乙醇提取后的残渣灰化后含有19种元素:Ca及P大于10%,Na 1%、K 1%、Mg 1%、Fe 0.3%、Sr 0.3%、Si 0.1%、Li 0.07%、Al 0.03%、Mn 0.03%、Zn 0.03%、Cu 0.02、W小于0.01%、Cr 0.002%、Ag 0.002%、Pb 0.001%,Ni小于0.001%。另含硬脂酸、胆甾醇、胆甾二醇。 刺海马[2] 总氮量9.99%~11.34%。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含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蛋白酶(Proteinase)。皮肤黄色素为γ-胡萝卜素(γ-Carotene),红色素为喇蛄素(Astacene)、虾青素(Astaxanthin),黑色素为黑素(Melanin)。日本海马含水分14%~15%,70%醇浸出物15.7%~16.9%,总氮量9.19%~10.85%。 大海马 总氮量13.07%~14.08%。
本属动物含谷氨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1]。
[1] 海洋药物 1982,4(4):32。
[2]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34。
[3] CA 116:118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