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麻黄

更新时间:2023-02-03 03:48:06作者:百科

麻黄

概况

异名:龙沙(《本经》),卑相、卑盐(《别录》),狗骨(《广雅》)。

基源: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及中麻黄的草质茎。麻黄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有12种、4变种。

原植物:《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的有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华麻黄,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及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Mey.。除上述种类外,各地作麻黄入药的还有山岭麻黄E.gerardiana Wall.,分布于四川、西藏。丽江麻黄E.likiangensis Florin,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膜果麻黄E.prezewalskii Stapf,分布于内蒙古西北部、甘肃西部、青海北部、新疆等地。矮麻黄E.minuta Florin,分布于四川北部及西北部、青海南部。单子麻黄E.monosperma Gmel.ex C.A.Meyer分布于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四川、新疆及西藏等省区。藏麻黄E.saxatilis Royle ex Florin,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

历史:麻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宋《本草图经》载:“麻黄生晋地(山西)及河东(黄河之东),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河南境内)者为胜。春生苗,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左右,梢上有黄花,结食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红皮,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两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干。”以上记载与今用之麻黄基本相符。

形态:草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或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间长2.5~5.5cm,多为3~4cm,径约2mm。叶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种子通常2,包干苞片内,不露出,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5~6mm,表面有细皱纹。花期5~6月,种子8~9月成熟。(图见《中药志》.第4册.彩图18)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及草原,常组成大片单纯群落。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西北部及陕西等省区。蒙古也有分布。

木贼麻黄的主要特征为直立小灌木,高达1m。叶2裂,褐色,大部合生,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钝。草质茎纵槽纹细浅不甚明显,节间细而较短,长1~2.5cm,直径约1mm。种子通常1。(图见《中药志》.第4册.618页.图606)生于干旱的山脊、山顶多石处;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部、甘肃、新疆等省区。原苏联、蒙古也有分布。

中麻黄的主要特征为灌木,高20~100cm,径1~2mm。节间长3~6cm。叶3裂式2裂,2/3以下合生;球花下的苞片2片对生或3片轮生,苞片的膜质边缘较明显;雌花的胚珠具长而弯曲的珠被管。(图见《中药志》.第4册.616页.图606)生于干旱荒漠、沙漠、戈壁、干旱山坡或草地上。分布于中国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及新疆等省区,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阿富汗、伊朗、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草麻黄野生于干燥山地,或荒砂丘,耐严寒和干旱。一般壤土、砂土均可生长,但排水不良的洼地和粘土不宜种植。种子繁殖,需采收成熟饱满种子播种,条播按行距30cm开浅沟,将种子匀撒于沟内;穴播以行距30cm开浅穴,每穴播种20~30粒,覆薄细土,且浇水保湿。出苗后不需间苗,但应注意松土除草。亦可在秋季或早春进行分株繁殖,将植株丛挖出,按株丛大小分成5~10小株,然后以行距30cm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并压紧后浇水。苗期需适当浇水,促其成活,苗高7cm后,不宜过多浇水,但应勤除杂草。每年春季返青前施厩肥或堆肥,促使生长旺盛。

采集:9~10月割取绿色的草质茎,扎成小把,在通风处阴干或晾至7~8成干时再晒干。如曝晒过久则色发黄,受霜冻则颜色变红,均影响药效,故应注意避免。草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吉林、辽宁、陕西、河南等地也产。木贼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 中麻黄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山西、河北、辽宁、吉林也产。

鉴别

性状:草麻黄茎细长圆柱形,略扁,少分枝,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节明显,节间长2~6cm;表面浅绿或黄绿色,有细纵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成鞘状,上部2裂,稀3裂,裂片锐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灰白色,反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黄绿色,髓部圆形呈暗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木贼麻黄茎细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1.5mm,常带灰棕黑色的长木质茎,节间长1.5~3cm;表面灰绿色或绿黄色,细纵棱线不明显,手触之无粗糙感,膜质鳞叶下部约2/3合生成鞘状,基部常棕色,上部2裂,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钝。余同草麻黄。 中麻黄茎长圆柱形,分枝较多,直径1.5~3mm,常带较多的棕色木质茎,节间长2.5~6cm,表面绿黄色或黄色,细纵棱线较明显,手触之有粗糙感。膜质鳞叶下部约1/3合生成鞘状或几不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锐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微反曲。断面髓部常成三角状圆形。余同草麻黄。均以淡绿或黄绿色、内心色红棕、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为佳。

显微 草麻黄茎横切面:近圆形,边缘棱线16~24个,呈微波状凸起。表皮细胞类方形,被较厚角质层,棱线部位的表皮内侧有下皮纤维束,两棱线间有下陷的气孔。皮层薄壁细胞靠外侧的2~3列似栅状,内含叶绿体,靠内侧的数列较疏松、内含草酸钙砂晶或小方晶;皮层纤维束少。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维管束8~10个排成断续的环状。髓部细胞有时含棕色物,无或有极少数环髓纤维。(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620页.图608)粉末淡棕色。 ①表皮碎片断面观细胞类长方形,外壁布满微小颗粒状草酸钙结晶。角质层极厚,常破碎成不规则条状片块。 ②气孔为特异的内陷气孔,长圆形,侧面观保卫细胞似电话筒状。 ③皮部纤维细长,直径10~24μm,壁极厚,初生壁上布满微小类方形结晶,形成嵌晶纤维,胞腔线形。 ④木纤维较长,直径8~21μm,斜纹也明显。 ⑤螺纹、具缘纹孔及网状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0~15μm,导管分子端壁斜面相接,接触面具多数圆形穿孔,排成1~3列,成为麻黄式穿孔板。 ⑥皮层薄壁细胞类圆形,壁薄,含多数细小颗粒状结晶,亦有细小方晶及簇晶。(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89页.图338)木贼麻黄茎横切面:稍呈椭圆形,棱线13~14个,钝圆波状凸起。皮层纤维束较多,散列。维管束8~9(稀10)个。髓部细胞壁木化,无环髓纤维。余同草麻黄。(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621页.图610)中麻黄茎横切面:通常略三角状圆形,棱线18~28个,呈波状凸起。皮层纤维束多,稀疏环列。维管束12~15个,形成层环呈钝三角形。髓部细胞壁弱木化,环髓纤维较多见。余同草麻黄。(图见同上.620页∶图609)

理化:取样品粉末5g,加乙醇40ml,冷浸1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半量,点于硅胶G板上,以麻黄碱为对照,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2.1)为展开剂,展距11cm,喷茚三酮试剂,加热至110℃斑点显红色。(图见同上.621页,图611)

加工炮制:①蜜麻黄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麻黄段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段100kg,用炼蜜20kg。 ②蜜麻黄绒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麻黄绒,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麻黄绒100kg,用炼蜜25k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蜜麻黄,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麻黄入药的主要是草麻黄,中麻黄次之,木贼麻黄多产山区,采收难,多地产自销,工厂亦少利用。草麻黄为我国特有品种。内蒙东部草麻黄总生物碱约1.2%,麻黄碱含量在生长期一直占主导地位,约占总碱的70%以上,其它生物碱均较少。内蒙中西部草麻黄,在生长期伪麻黄碱多于麻黄碱,或两者相近,至10月上旬采收时两者持平,其去甲伪麻黄碱、去甲麻黄碱含量也较高,总碱一般约2%[1]。中麻黄总碱约1.1%,麻黄碱占30%~40%;木贼麻黄总碱约1.7%,麻黄碱占85%~90%;有的麻黄品种含生物碱较少[1,2]

麻黄草中已知含有生物碱、黄酮、黄烷、鞣质、挥发油、有机酸、无机盐、脂类物质约120余种成分[1,3]。麻黄草中主要有三对差向异构体的苯丙醇胺类生物碱:(-)麻黄碱(麻黄素,l-Ephedrine)(1)、(+)伪麻黄碱(异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2),(-)甲基麻黄碱(l-Methylephedrine)(3)、(+)甲基伪麻黄碱(d-Methylpseudo-ephedrine)(4),(-)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5)、(+)去甲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6)[1,2,3,4,5]

麻黄中还含苄甲胺(Benzylmethylamine)和尚未鉴定的麻黄定碱(Ephedine)[67]

从中麻黄中得到麻黄噁唑酮(Ephedroxane;3,4-Dimethyl-5-phenyloxazolidone),3,4-二甲基-5-苯噁唑烷(3,4-Dimethyl-5-phenyloxazolidine)和2,3,4-三甲基-5-苯噁唑烷[8]。从制取麻黄碱工厂母液残渣中得到O-苯甲酰-l-(+)伪麻黄碱[O-Benzoyl-l-(+)pseudoephedrine][9]

从草麻黄挥发油中分出四甲基吡嗪(川芎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l-α-萜品烯醇(l-α-Terpineol))、β-萜品烯醇(p-Terpineol)、萜品烯醇-4(Terpineol-4)、桂叶烯(Myrcene)、二氢葛缕醇(Dihydrocarveol)、对烯-[2]醇[7](p-Menth-2-en-7-ol)、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1](3-cyclohexane-1-carboxaldehyde1,3,4-Trimethyl-)[10]。草麻黄用GC/MS方法从挥发油中鉴定32个化合物[1],又一研究鉴定37个化合物,在木贼麻黄挥发油中鉴定27个化合物[12]

麻黄中含有黄酮类、黄烷类、花色素类成分:从草麻黄中分出芹黄素(芹甙元,Apigenin)、小麦黄素(Tricin)、山柰醇(Kaempferol)、芹黄素鼠李糖甙(Apigenin-5-rhamnoside)、草棉黄素(Herbacetin)、3-甲氧基草棉黄素、山柰酚鼠李糖甙[13]。从木贼麻黄(前苏联产)中得到10种黄酮成分[14]。有的麻黄品种(E.andina,E.antisyphditica)中还得到黄酮碳甙[15,16]。从中麻黄、木贼麻黄、瑞士麻黄(E.helvetica)中分出儿茶素(d-catechin)、表儿茶素[(-)Epicatechin]、没食子儿茶素(d-Gallo-catechin)、表儿茶没食子儿茶素、白矢菊甙元(Leucocyanidin)、白飞燕草甙元(Leuco-delphinidin)、白天竺葵甙元(Leucopelargonidin)、3′,4′,5′-三羟基黄烷-3-醇(3′,4′,5′-Trihydroxyflavan-3-ol)、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picafechol gallate)[17,18]。从中麻、瑞西麻黄等中分到多种缩合型鞣质类化合物[18,19],近十种儿茶素二聚体、十余种三聚体[20]

从木贼麻黄中分到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桂皮酸、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21]。另又分得苹果酸、枸橼酸、延胡索酸(Fumaricacid)、草酸、琥珀酸等[22]

从中国双穗麻黄(E.distachya)中分得五种聚糖成分-麻黄聚糠(Ephedran)A、B、C、D、E,具有降血糖活性[23]

从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测出50种无机元素[24]

此外,有学者对麻黄在不同条件下,其生物碱、挥发油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25];对麻黄节间和节中的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和讨论[26,1]

参考文献

[1] 程大敦等.内蒙古药用麻黄草资源调查和综合利用研究报告.南京药物研究所,1990∶2,12,14。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4册.1988∶619。
[3] 司端运.麻黄的成分和药理研究.南京药学院研究生专题,1988。
[4]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83。
[5] 药学通报,1986;21(8):488。
[6] Manske,RHF;Holmes,HL,The Alkaloids 1953;3:339,1989;35:77。
[7] Chinese J physiology 1934;8:161。
[8] Phytochemistry 1979;18(4):697。
[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5;6(7):609。
[10] 中草药 1983;14(8):345。
[11] 中药材 1989;12(4):32。
[12] 中国药学杂志 1989;24(7):402。
[13] CA,1989;110:151336e。
[14] CA 1976;85:1897995m。
[15] Planta Med 1984;50(5):380。
[16] Phytochemistry 1982;21( 2):482。
[17] CA 1974;81:166323e。
[18] Planta Med 1976;30(2):163,1976;30(3):223。
[19] CA 1962;56:10586e、g。
[20] 药学杂志(日) 1983;103(2):125。
[21] CA 1977;87:81274p。
[22] CA 1964;61:4765g。
[23] Planta Med 1985;51(2):162。
[24] 药学分析杂志 1989;9(6):329。
[25] 中药材 1988;11(3):38。
[26] 中成药研究 1985;(10):20。

本文标签:麻黄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小黑牛
下一篇:笔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