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丹参

更新时间:2023-02-03 02:54:18作者:百科

丹参

概况

异名:木羊乳(《吴普本草》),赤参(《别录》),山参(《日华子本草》),奔马草(《纲目》),红根(江苏、浙江、四川),紫丹参(江苏、浙江、河北)。

基源: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鼠尾草属全世界约700种;中国约79种,药用的近30种。

原植物:正品丹参一般指丹参。南丹参和甘西鼠尾草也广泛应用。云南鼠尾草(滇丹参)、三叶鼠尾草、长冠鼠尾草、毛地黄鼠尾草在部分地区也作丹参使用。

丹参Salvla miltiorrhiza Bunge.(Salvia pogonocalyx Hance),又名血生根(辽宁),大红袍(河北),红丹参(湖北),赤参(四川),血参(河南)。南丹参Salvia bowleyana Dunn(Salvia miltiorrhiza var.australis Stib.),又名丹参、赤参、紫丹参(江西、福建、湖南),红根、奔马草(湖南),七里麻(福建)。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 Maxim.(Salvia tatsiensis Franch.),又名甘肃丹参(甘肃),红秦艽(四川),紫丹参(云南)也广泛应用。此外.尚有云南鼠尾草(滇丹参)Salvia yunnanensisC.H.Wright(Salvia bodinieri Vaniot;Salvia esquirolii Lévl.),又名小丹参(《植物名实图考》),丹参(《滇南本草》).紫丹参、山槟榔(云南)。三叶鼠尾草Salvia trijuga Diels.又名紫丹参、小红参、小红丹参(云南)。长冠鼠尾草Salvia plectranthoides Griff.(Salvia iaponica Thunb.var.parvifoliola Hemsl.;Salviajaponica Thunb.var.gracillima Diels;Salvia pinnata Pavol.,又名紫参(《滇南本草》),劲枝丹参(《植物名实图考》),丹参(云南大理)。毛地黄鼠尾草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又名银紫丹参、白元参(云南丽江),玉名喇叭(云南丽江纳西语),也作丹参使用。

历史:本品为常用中药,《本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载:茎叶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开紫花,二月、五用采根阴干。《纲目》载: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成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即系本种。药材产于安徽、山西、河北、江苏、四川;此外,辽宁、陕西、山东、浙江、福建、河南、湖北等省也产,销全国各地。四川栽培的丹参,认为质量最好。由于菲醌类仅出现于鼠尾草属,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目前广泛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对丹参研究的重视。

形态:丹参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密被长柔毛。根圆柱形,砖红色。茎直立,多分枝。叶片为单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7cm,小叶3~7,长1.5~8cm,宽1~4cm,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锯齿,两面被柔毛。轮伞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组成长4.5~17cm具长梗的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花萼钟形,长约1.1cm,花后稍增大,外面被疏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具缘毛。内面中部被白色长硬毛,二唇形,上唇全缘,三角形,顶端具3个小尖头,下唇与上唇近等长,深裂成二齿,三角形;花冠蓝紫色,内面离冠筒基部约2~3mm处有柔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镰刀状,向上竖立,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裂片顶端2裂,裂片顶端具不整齐的尖齿,侧裂片短,圆形;能育雄蕊2,花丝中部关节处略被小疏柔毛;退化雄蕊线形,长约4mm,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椭圆形,黑色,长约3.2cm,直径约1.5mm。花期5~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5页.彩图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贵州。

南丹参与丹参不同之处为根较小,灰红色。小叶卵圆状披针形,两面除脉上略被小疏柔毛外,全部均无毛。花萼筒状;花冠筒内藏或微伸出花萼,平伸,上唇长约1.2cm。花期3~7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40页.图267)生于海拔30~960m的山地、山谷、路旁、林下或水边。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药材主产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常与丹参混用,多为自产自销。

甘西鼠尾草与上述两种不同之处为根粗壮,圆锥形,红褐色。单叶,叶有基生叶和茎生叶两种,均具柄;叶片三角状或椭圆状戟形,长6~12cm,宽3~7cm,顶端急尖,基部戟或近心形,边缘具粗锯齿,叶面被短硬毛,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轮伞花2~4朵,组成总状花序;花萼钟状,长约1cm,外被腺毛;花冠紫红色,筒部较宽短,平伸,长2~3.5cm,筒内具毛环,花丝扁平,比药隔长,药隔上下臂近等长,2下臂的药室联合。小坚果倒卵圆形,灰褐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第1册.图268)生于海拔2100~4050m的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下。分布于甘肃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药材主产于甘肃、云南,销北京、上海、宁夏、甘肃、青海、云南。

其它尚有云南鼠尾草,根呈纺锤形,朱红色。基生叶为单叶或三裂或为羽状复叶,柄长2.5~10cm,被长柔毛;花萼内无毛环;花冠筒内藏或稍出萼外,冠檐比冠筒伸出部分长,上唇镰刀状或盔状,向上伸,几与下唇成直角,下唇的中裂片近全缘或浅波状。花期4~8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第1册.247页)生于海拔1800~2100m的山坡草地、林边路旁或疏林干燥地上。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中部至西部。在云南部分地区作丹参入药。民间多用之。

三叶鼠尾草根茎短,下生数条细长的根,圆柱形,砖红色,长10~15cm,直径2~3cm。叶通常具3小叶,稀5小叶,小叶具柄;花冠筒比萼长约3倍,由基部向上增大,冠檐比冠筒部分短,上唇直伸。花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6卷.143页.图版30.5-9)生于海拔1800~2900m的山坡草地、林边路旁或疏林干燥地上。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及云南东部、中部至西部。云南部分地区作丹参入药。

长冠鼠尾草和毛地黄鼠尾草的根在云南部部分地区也作丹参入药。参见“红骨参”、“白云参”条。

生药

栽培:适于温暖湿润气候,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冲积土为宜,怕涝。多用分根和种子繁殖。分根可在冬初或早春进行。结合收获,选取直径0.7~1,0cm健壮新根,截成5~7cm长的根段作种。按行距27cm开沟条栽,株距20cm,深4~5cm,种根平放或直放,不能倒栽,每亩用种量约100kg,栽后覆土。种子育苗可在4月上、中旬或8月上、中旬,撒播或条播,每亩用种量0.5kg,播后覆土盖草,保持苗床湿润,出苗时揭去盖草,施人畜粪水1次,适当间苗。苗高13cm左右时移栽,行株距各27cm,每穴栽1~2株。栽后,注意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尿素或过磷酸钙追施2~3次。虫害蛴螬、地老虎,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灌穴。

采集:自11月上旬至第2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较好。挖取根部,除去茎、叶、根须,去净泥土,晒干。丹参生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甘肃丹参主产于甘肃、云南;褐色丹参产于甘肃、云南;云南丹参产于云南。

鉴别

性状:丹参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稍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3~10m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外皮有时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可见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气微,味微苦涩。甘西鼠尾草根圆锥形,长10~20cm,直径1~4cm;表面暗棕红色,根头部常由1至数个根茎合着,根部扭曲或呈辫子状,外皮常有部分脱落而显红褐色。 云南鼠尾草根茎短,根纺锤形,红色,长3~5cm。 三叶鼠尾草根茎短,下生数条细长圆柱形的根,表面砖红色。质较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气微,味微苦。以条粗壮、色紫红为佳。

显微 丹参根(直径约1cm)横切面:木栓层为4~6列细胞,有时可见落皮层。皮层宽广。韧皮部呈半月形。束间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8至10数束呈放射状,导管在近形成层处较多呈切向排列,渐至中央呈单列,木纤维常成束存在于初生木质部旁。(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69)粉末:红棕色,气微,味淡。 ①石细胞呈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梭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也有延长呈纤维状,边缘不平整,直径20~65μm,长约至257μm,壁厚5~16μm,有的胞腔内含棕色物。 ②网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1~50μm;网纹导管分子长梭形,边缘不平整,壁增厚不均匀,网孔狭细,穿孔多位于侧壁,具缘纹孔类圆形,排列紧密,有的具网状三生增厚。 ③木纤维多成束,呈长梭形,末端长尖或稍倾斜,长18~25μm,壁厚2~4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5)

理化:①丹参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适量,加60ml甲醇回流提取7小时,提取液回收甲醇至干,残渣用30ml氯仿溶解,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蒸馏水10ml,振摇,静置,分取氯仿层和水层。将水层浓缩至4ml,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丹参素、原儿茶醛为对照。展开后,用2%三氯化铁与1%铁氰化钾(1∶1)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1A)。另取氯仿层浓缩至干,残渣加氯仿2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四氢呋喃-甲醇(50∶5∶2)为展开剂,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 A为对照,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1B) ②丹参加Ⅰ炮制品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水提液浓缩至约20m1,用盐酸调至pH2,再用乙醚萃取2次,醚提液挥去乙醚,用乙醇2ml溶解,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展开后,用三氯化铁-铁氰化钾(1∶1)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2) 2)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醚提取,挥去乙醚,用无水乙醇1ml溶解,点于硅胶H-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展开后,用三氯化铁-铁氰化钾(1∶1)显色,斑点显深绿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3) ③丹参及其地上部分的薄层色谱取样品适量,冲洗干净,煎煮2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出液,浓缩至每1ml相当生药2g,冷却后加乙醇至75%,冷藏40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加蒸馏水稀释至每1ml相当生药1.5g,用10%NaOH调pH至6.8,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原儿茶醛斑点呈红棕色荧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4) ④丹参与同属植物根及根茎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10g,加水100ml,沸后续煎半小时,重复上述操作一次,合并滤液,浓缩至20ml,用1∶1盐酸酸化至pH2,然后用乙醚萃取2次(40、30ml),合并醚提液,水浴挥去乙醚,再用乙醇2ml溶解,点于硅胶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用三氯化铁试液显色,置紫外光灯(2537A)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14-5A)另取乙醚提取液,点于硅胶CMC板上,以氯仿或氯仿-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 A为对照。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5B)。 2)取样品粉末2g,用乙醚提取4小时,回收大部分乙醚,用0.5%碳酸钾水溶液洗2次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甲醇(9∶1)为展开剂,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为对照。展距19cm,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6》 3)取样品粉末适量,按“②、1)”项下方法制备点液,点于硅胶H-CMC板上,以(Ⅰ)苯-乙酸乙酯-甲酸(80∶70:∶8)或(Ⅱ)氯仿-丙酮-甲醇-甲酸(70∶20∶15∶5)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展距10cm,先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再喷以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剂,然后,将薄板置0.1mol/L盐酸中浸泡数分钟,以流水冲去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7)4)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醇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H板上,以(Ⅰ)苯氯仿(1∶1)或(Ⅱ)二氯甲烷为展开剂,(Ⅰ)、(Ⅱ)以丹参酮ⅡA,次甲丹参醌、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B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8)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丹参片和酒丹参。 ①丹参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酒丹参 取丹参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丹参片100kg,用黄酒10kg。此外,尚有炒制、制炭、醋制、米制、猪血制、鳖血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酒丹参,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主要成分为酚酸类和二萜类,目前已阐明结构的成分50余种,二萜类占一半以上[1]

酚性芳香酸类主要有丹参素即D(+)-β-(3,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丹参酸甲)、丹参酸丙、迷迭香酸(Rose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丹参酚稀酸(Salvianolic acid)A,B,C,G[13]、丹参酸乙(紫草酸,Lithosper mic acid)(1)和紫草酸二甲酯[2-4]。其中丹参素对冠心病有效,丹参酚烯酸有抗凝活性,丹参酸乙有增加尿量、降低血压、消肿作用,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活性成分。

二萜化合物中大部分为丹参酮型的二萜醌类。有丹参酮Ⅰ(Tanshinone Ⅰ)、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Cryptotan shinone)、丹参酸甲酯(Methyltanshinonate)、羟基丹参酮ⅡA、异丹参酮、异丹参酮ⅡA、异隐丹参酮、丹参新酮(Miltirone)、鼠尾草酚(Salviol)、左旋二氢丹参酮Ⅰ、丹参新醌(Tanshinxinkun)甲、乙、丙。还分出次甲丹参醌、1,2.二氢丹参醌,有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丹参邻醌、铁锈酚(Ferruginol)、丹参新醌丁、丹参二醇A、B、C、去甲丹参酮、3α-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内酯、二氢异丹参酮Ⅰ、丹参螺旋缩酮内酯(Danshensproketallactone)、表丹参螺旋缩酮内酯、鼠尾酮(Salvilenone)、异鼠尾酮Ⅰ、丹参醌新酮Ⅱ(Miltionone Ⅱ)、丹参醌新酮Ⅰ(Miltionone Ⅰ)[4~5]

其它成分尚有黄芩甙、β-谷甾醇、豆甾醇、乌苏酸、胡萝卜甙、5,3’-二羟基-7,4”-二甲基黄烷酮、丁二酸、原儿茶醛、异阿魏酸、琥珀酸、3,4-二羟基苯甲醛、维生素E和鞣质[1~2,6]

三叶鼠尾草(S.trijusa Diels)根含丹参新醌A,B、丹参内酯、丹参螺内酯、铁锈酚、柳杉酚(Sugiol)、三十烷酸、三十四烷酸、β-谷甾醇、胡萝卜甙、小红参醌甲,乙,丙(Trijuganone A,B,C)等32个化合物[8~10]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89;20(6):279 。
[2]中国药学杂志 1989;24(1):6 。
[3]Chem Pharm Bull 1989;37(5):1287 。
[4]Phytochemistry 1988;27(1):299 。
[5]Phytochemistry 1989;28(11):3139 。
[6]丹参-生物学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90:10 。
[7]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465 。
[8]药学学报 1982;17:517 。
[9]Planta Med 1990;56(1):87 。
[10]药学学报 1991;26(3):193 。
[11]王宁、鲁学照.研究生论文.中国药科大学,1987:3,1989:7 。
[12]药学通报 1981;16(9):536 。
[13]Planta Med 1984;50(3):227 。
[14]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991;2(1):17 。
[15]Planta Med,1992,58(2):197。

本文标签:丹参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上一篇:盐肤叶
下一篇:升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