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17:28:19作者:百科知识库
文章含读《走进》有感、走进冰心的世界(1434字)、《小猪唏哩呼噜》——走进“怪老头儿”的经典童话(1461字)、走进新课堂数学读后感(1512字)等1400字、1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优秀作文4篇,供您参阅。
20世纪,一位福建籍温婉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有着一个像她内心一样美丽而纯洁的笔名——冰心。她用手中的笔与心中广袤如海的爱引起了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轰动,她让无数阅读过她作品的人对母爱、童趣以及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热爱,也笃信“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箴言。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而她在人类灵魂方面的贡献,更是令人高山仰止。稻草人。守望冰心是个爱孩子的人。不论是最初的冰心女士,还是后来的冰心奶奶,她的名字在那个时代的孩子们的口中,像一个珍藏在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珍宝,令人无法忘怀。对他们而言,冰心的改变,只是从称呼上的“姐姐”到“奶奶”而已,一样的亲切,一样的温暖。她对孩子的爱,穿越了似箭的光阴,穿越了经纬交织的地域,隔着漫天的流萤,在流转的时空中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她对孩子的爱,消融了一地的冰雪,拨开了一树的樱花,伴着因风而起的柳絮,在泛着涟漪的湖畔轻轻梵唱。她对孩子的爱,是炽热的,就像她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温柔的,无言可说的,灵魂深处的孩子啊!”这是冰心在《繁星》中开篇的第三首小诗中的片段,她爱孩子的单纯幸福,就像伫立在稻香中的稻草人热爱着禾苗的清新纯洁。她的作品,就像天使般,呵护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她守望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才有了《寄小读者》给孩子们的温暖;她守望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才有了《小橘灯》点燃人们淡忘已久的感动。在冰心近八十载的写作生涯中,对孩子的爱令她执着。游鱼。抗争冰心是一个爱海的人。“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在海边度过童年的冰心自幼对大海有着莫名的热爱甚至依恋,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她深深的爱国情怀也正是在童年时那片被日本人侵占的海中孕育出来的。作为一名女人,在文化大革命其间,她无所畏惧地用手中的笔呼唤着动乱时期人们心中的真情,她的文字在国家的为难之际,毅然担起了维系中国文学的艰巨任务,鼓起爱的风帆,在污浊的河面上打捞着那些被淹没的心灵。她无畏,因为她心中的大海无畏,因为她心中对国家的爱无畏。她就像一只不羁的游鱼,在博大的海洋里与风暴顽强地抗击着。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她大海般宽广的胸怀令她勇敢。寸草心。依偎冰心是一个尊敬母爱的人。“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段温暖的诗句感动了许多人——自己的小时候何尝不是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做着漫无边际的幻想呢?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绿树碧草,但也许只有冰心这样对母爱有着细腻感知的人才能够将这些美好而稍纵即逝的记忆珍存在心里,然后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吧。她就像一株春风里摇曳的寸草,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呢喃着梦中感谢的话语。她就像云中的天使,双手合十,虔诚地向母爱顶礼膜拜,将母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推向了极致。在平凡而坎坷的日子里,对母亲的爱令她真纯如赤子。信徒。敬仰冰心是一个爱自然的人。“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在冰心的眼里,我们是大自然的子女,我们应该敬畏、爱护自然,这也是冰心许多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只有那些正真热爱自然的人,才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给她们带来的快乐,而在这些人当中,也许冰心是最能感受到这种快乐的人。她就像是大自然的信徒,对大自然的敬仰溢于言表,她用自己的书稿焚香,她是大自然最得意的女儿。在和风的音律里,对大自然的爱令她率真而幸福。……在人们的记忆里,她爱孩子,爱大海,爱母亲,爱自然,她拥有了一切,因为她拥有着最细腻而丰富的、对世间万物的爱。走进冰心爱的世界——感受人生漫长而温暖的爱的旅程。
成语无所畏惧: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如:《魏书·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又如:为了达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对于什么困难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无所畏惧。——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成语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如:宋·苏轼《文与可画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又如:事机万变,稍纵即逝。——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四回
走进“怪老头儿”的经典童话——《小猪唏哩呼噜》
丹桂飘香,秋风送爽。我们师生一同走进“怪老头儿”和他的经典童话《小猪唏哩呼噜》啦!
“怪老头儿”,他可称得上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中的“老字号”。《小布头奇遇记》是他的第一部长篇童话小说。四十多年来他创作发表了几十部童话小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虽然七十多岁了,可还是童心未泯,像个孩子一样天真可爱。他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幼军。
《小猪唏哩呼噜》中的唏哩呼噜是一只傻傻的小猪。他不仅有一个奇怪的名字,还有很多奇怪的故事呢!比如,他曾经吓跑了劫路的打老虎,他曾经从大狼的枪下逃生,他还曾经当过大侠,捉过“鬼”……
《小猪唏哩呼噜》中的唏哩呼噜是一只可爱的小猪。虽然他有点傻,经常受骗,可是傻人却有傻福;他虽然有些小小的毛病,比如贪吃、贪睡、一上课就打呼噜,可是他却善良、勇敢、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憨厚的唏哩呼噜有点傻,有点傻的唏哩呼噜有很可爱。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一同去找寻唏哩呼噜名字的由来吧!
我们班级午读分享的是“怪老头儿”之经典童话《小猪唏哩呼噜唏哩呼噜是谁》。故事的大致内容是:
猪先生娶了一位猪太太,猪太太很是能干,一窝生下了12个孩子,只有最小的才是男生,其他的11位都是女孩。
猪先生和猪太太为了给孩子们起名字,又是查字典,又是与相互商量,一直忙到天黑才想出来两个。
猪太太心疼猪先生,就干脆把孩子们叫“老大”“小二”“小三”……“小十二”。
后来,由于在吃晚饭时路过猪先生家窗外的马小姐的一句话,使得“小十二”改了名叫“唏哩呼噜”。
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这只憨态可掬的“唏哩呼噜”,在不知不觉中回味着潜藏在文字内部美好的声音。
孩子们听完故事以后,知道“唏哩呼噜”的名字是这样来的:由于“小十二”吃饭吃得特别香,马小姐就捂住嘴巴笑他:“唏哩呼噜、唏哩呼噜,好香,好香!”猪爸爸认为“唏哩呼噜”蛮好的,听起来感觉饭也香,菜也香,于是就给儿子更名为“唏哩呼噜”。
今天,我们班“日有所诵”了林良先生写的小诗《蘑菇》,学生从小诗的第一句“蘑菇是寂寞的亭子”中读到了蘑菇的外形,知道了作者把“蘑菇”比作“亭子”,还感受到了蘑菇由于没有伙伴、没有亲人,所以身心都十分的寂寞、孤单。从第二句“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中,学生知道了,下雨天蘑菇就不寂寞了,因为有了青蛙的陪伴。同时,学生也知道了蘑菇在雨天可以充当小动物的伞。从第三句“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中,学生知道了晴天时蘑菇又冷冷清清、没有生机;并且注意到了这句中的“冷冷清清”与第一句的“寂寞”相对应。
是的,用心灵去体察,我们就能发现大自然中的万物也有自己丰富的情感!
在三拼音节“ɡuɑ”中ɡ是声母,在前边;u是介母,在中间;ɑ是韵母,在后边。这由声母、韵母和介母组成的音节就叫三拼音节。三拼音节的拼读与两拼音节一样快速连读气不断。可以用口诀帮助领会拼音方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单韵母“iuü”才可以当做介母。还有,今天学习的三拼音节中,“ɡuo、kuo、huo”学生不容易读准的关键在于“o”学生不好把握,其实,“uo”在一起时,就读“喔”,学生可以直接拼读为“哥+喔=锅”,以此类推。另外,今天拼读音节过关的同学,课本的第17页我都盖有笑脸呢。
八月桂花遍地开,唏哩呼噜真可爱。经典童话走一遭,感觉那叫好——好——好!
成语憨态可掬:可掬:可以用手捧取。形容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招人喜爱。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乡人馈馈,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成语以此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如: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宣和间,宗室围炉次,索炭,既至,诃斥左右云:‘炭色红,今黑,非是。’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又如:先生不信,拣几个岛名试试他,果然记得,那真没法难他了。以此类推,可见浅近的物理学,生理学等类,他都晓得。——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五回
读了《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后,感觉到长期以来,教学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应试的学科教学,影响了学生终身发展基本素质的养成;教学方式选择不当,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节没有充分反映物理学对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的体现不足。因此对新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教师角色如何转变和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印象最深。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要改变教师之间彼此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和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去,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去想,而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在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的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的多。课改专家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者,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能否放下尊严和架子,能否从讲台上走下来,能否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变化其实是很艰难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可以从实践活动中活化掌握等等。在探究中学习,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德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读了这本书后,我放下了架子,转变了角色,感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成语丰富多彩:采:通“彩”,颜色,花色。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形式多样。如: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又如: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成语相辅相成: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如:清·梁启超《初归国演说辞》:“二派所用手段虽有不同,然何尝不相辅相成。”又如:学习和复习,是用以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读了《走进新课堂》品德与生活/社会分册这本书后,给我的启发和帮助十分巨大,这本书除了理论知识外还有许多的案例分析,使我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书中列举的课堂教学理解并吸收这些理论知识。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因此,在新课程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必须真正地从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通过认真阅读这本书,我谈谈以下几点收获:
一、品德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这种“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标是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教材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视角来编写的,强调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欢乐中陶冶情操,接受品德教育。如案例《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介绍的民族名称和民族风情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看图书杂志、问家长、问老师等方式查找有关民族名称及民族风情的知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当问及“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名称,了解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用多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通过学生间交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分享了交流的快乐。始终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主体参与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得活,学得深。如《多样的气候》,老师课前就布置了学生查找有关“中国气象名城”和家乡气候知识资料的活动,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积累知识的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概括能力,让学生交流看法,引发碰撞,以达到情感共鸣,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二、品德课要贴近儿童生活,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也就是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生活性”的特征,老师应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1、“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永远解读不完的鲜活教材。小学品德课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学生的道德意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生动地表现。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我发现了脱离儿童生活的课堂是单调的、枯燥的,学生们缺少了真正生活的愉悦体验,所以教学的组织形式一定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如高扬老师“明亮的眼睛”就是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这一课设计的所有活动,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两个体验游戏,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没有眼睛的生活情况,虽然只是两个小小的活动,但是通过全班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认识到眼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其实就是一种不留痕迹的教育,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白道理,尊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2、引导学生将灌输式外塑德育变成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自我建构式德育。这个理念转变本身就是求真的过程。品德教育缺乏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难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按照德育条目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外塑德育。这种外塑的结果,使学生成为被动学习者,脱离学生德育生活体验和感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自我建构,进而内化为行为,所以教学难以达到实效。从《诚信和我们在一起》这种案例学生的质疑中可以看出:现代小学生的是非观念是开放的,是有生活基础的。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使人们学会了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大前提下,去变通地处理一些事情,获取最大价值。这种多元价值观必然地反映在学生生活中。所以学生对埃默钮在可以避免生命消失又能告诉警察真相的情况下,在这儿用生命去交换,认为代价太大。他们认为这样做真傻,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告诉他们的真实答案。因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故事中人物的做法有区别,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是需要有勇气的。只有回归生活的德育,学生才能体验感悟到真实。作为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或问题引导,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引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如在教学《让诚信伴随着我》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先向学生讲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然后我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畅所欲言,去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究一个“信”字。这个“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职业道德,做医生要有医德,做教师要有师德,做演员要有艺德……只有具备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也才能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出一番大事业。而职业道德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面对的诱惑也很多:考试中,要面对作弊的诱惑;生活中,有玩乐的诱惑、上网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如何做出选择,确实很难,但我们要知道,一旦我们抵挡不住这些诱惑,出卖的就是自己的诚信。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格。我们不仅仅要学到科学知识,更要拥有诚信,这样的人生才是圆满的、受人尊重的。可以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新课程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
三、课堂应该是开放的,鼓励学生说真话。
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只有回归生活的课堂学生才敢说真话。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释放心灵,让学生主体参与过程充满智慧和灵感,来拓展教学的空间。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们,那首先应当允许孩子说真话,敢说,愿说,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如我在教学《诚信是金》时,我们班的徐理智同学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可是欲言又止。在我的启发下,他告诉了我班上一位身为班干部的女同学的不正当行为。我找了这位女同学,和她谈了心,让她明白了诚信是金的含义。如果我的课堂是封闭的灌输式教学,没有学生主体参与,那么这节课教学可能仅仅止步于学生对诚信的表面认同。无法自我建构,很难谈上转化为自身行为。正因为课堂的开放,学生有了自主自由空间,所以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这件事的价值判断真实说出来。说真话的结果,是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同,这是说教式的外塑德育达不到的教学层面。因为学生对诚信价值判断的延伸,使我们的课又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多元价值碰撞,引发了其他学生和我这个教师的思考。使我也认同这种道德判断。因为它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种教学内容就在师生共同开发中拓展了教材,成为教学新的增长点,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引发的思考,学生主动自我建构,他们自发地在课堂上说真话、教学讨论鼓励其说真话的结果。要让学生说真话,教师自己必须说真话,必须蹲下身子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真诚对话,学生才能对你说真话。才能进行心灵碰撞,达成教学实效。正因为课堂搭建了让学生说真话的平台,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说了真话,实施了自己的诚信行为,很好地达到了本课教学目标。
四、注重探究,体现合作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场景,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当课堂展现一个情景后,不是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去古板地讲解,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充分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寻求发展的真谛。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举班干部》,我让全班学生投票选举,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认识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通过合作、研究、探索、发现等活动获取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它既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又培养了集体的合作精神。
五、注重指导和课堂评价,体现实效性。
学生的探究过程要体现实效性,防止探究学习出现表面化的现象,要求做到能紧紧围绕选择的问题进行学习;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分类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来收集证据;探究的结论要经过思考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交流。具体地指导学生在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和总结。小组能清楚地介绍本组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体会,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评价和引导是一门艺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方法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正确地评价、巧妙地引导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更是教学的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面临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的汇报是无法预设的,完全是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多给予评价,让这种生生互动的东西触动学生的心灵,更具魅力,使学生在互动中能找到自信,找到解决问题的根结。学生的心灵是那么的美好,让学生真心地参与,获得的价值才是真价值。只有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师只有努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生活教学资源,创设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整合重组有效的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的课堂”与“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恰如其分,符合学生实际。要强调渗透、融合、统一。教与学不是两张皮,不是穿靴戴帽,另立炉灶,而是要紧密结合各科知识的传授,自然地、不露形迹地渗透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情趣陶冶,情感激发,不是生拉硬拽,刻意拔高,而是在点点滴滴的渗透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创新。上好品德课是一项艰难的探索性实践,我将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力争让自己的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并能更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在以后的教学实际中,仍需要努力地把握课堂中的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把品德和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在的修养。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意识,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拓展知识和发展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共同和学生体验、感知,真正做到用学生的视野去感知世界。因此,在新课程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必须真正地从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成语如见其人:像看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刻画非常生动逼真。如: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又如:为了让读者看到、听到和感觉到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而不是仅仅知道他的一个名字…… ——徐迟《“特写选”序言》
成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象看到某个人,听到他的声音一样。形容刻画、描写人物生动逼真。如: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