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均衡作用Isostasy

更新时间:2023-02-08 12:02:53作者:百科知识库

均衡作用Isostasy

地壳凭借某种平衡条件被地幔中塑性物质流漂浮支撑,这样的平衡条件叫作均衡作用。十九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这种均衡作用理论,是为了解释测地员在制印度地形图时得到的巨大差异的测量结果。卡利安普尔城和卡利安那城之间的一条近南北向的线(前者在该线南端,而后者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丘陵地带附近),用所谓的三角测量的测地法测量过,并用经纬度的天文测量检验过。当计算和比较这些结果时,观察到沿这两个城之间603公里(375英里)的测线上有约150米的差异。

  为了解释这种差异,一个英国传教士约翰·亨利·普拉特提出,在喜马拉雅山和测锤之间有某种引力。测锤是悬挂在测量员用的三角架之下的重物。测锤及其连结线用来作为各种角度测量的参考标准。普拉特认为,在上述两个位置上测锤线因喜马拉雅山的质量而偏离,而且在卡利安那偏离最大,因为这个地方最靠近山脉。他的计算表明,由于山脉的水平引力所造成的误差量,要比实测误差大三倍。1855年,他将他的发现报告了伦敦皇家学会。不久后,皇家天文学家G.B.艾里着手解释这种差异。艾里宣称,地壳漂浮在物质密度更大的底层上。为了保持地壳和底层之间的平衡,地壳形成山脉的地段的根,就应当比地壳包含平原或洋底的地段更深地沉没到底层中。只要考虑海中漂浮着的两个冰山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种概念。这两个冰山具有同样的密度并漂浮在密度更大的介质中。如果一个冰山在海面之上的高度比另一个冰山高两倍,那末为了保持均衡平衡的状态,就会发现较大的冰山在海面之下的深度要比较小的冰山大两倍。

  同样,艾里推测,由地壳物质组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更深地穿入较致密的底层中。因为山根密度较小,它们代表了山脉下边的质量不足,因而对测地员的测锤的引力很小,而不是像普拉特所假定的那样。基于艾里理论的偏离度的再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几乎等于实际观察到的偏离度。

  四年之后,普拉特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主张,漂浮地壳的底层有相同的密度,而地壳的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密度;他还认为,山脉地段的密度比形成大洋底的地壳段更小。任何地方的地壳,当没有艾里所推测的山根时,应当等深地伸入较致密的底层。然而,正如艾里的理论所提出的那样,与山脉地壳有关的质量对测锤的引力是很小的。

  自从普拉特和艾里提出他们对均衡作用的看法以来,对于地壳的认识愈来愈深刻,看来,这两种理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适用于地壳的不同部分。当与普拉特理论比较时,在艾里理论的均衡作用中维持的地壳面积量仍是一个争论的课题。

本文标签:地球科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