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垩纪CretaceousPeriod

更新时间:2023-02-08 11:53:10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垩纪CretaceousPeriod

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

  约始于13500万年前,结束于7000万年前。纪名来源于拉丁文creta,白垩的意思。起初(1822年)用来描述英吉利海峡沿岸的白垩陡壁。白垩纪是一个广泛海侵的时期。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平原曾在海面之下,一个广大的内陆海从墨西哥湾向北直伸到北冰洋,把北美分成两块陆地。最大海泛期,相当现今50%的陆表都沦浸于海下,白垩纪末,大陆的形状和大小均与今天的接近。

  白垩纪的岩石广泛分布和形成于所有各个大陆上,海相和非海相的沉积物都有,但晚白垩世以海相沉积物居多。欧洲白垩纪的岩石分布得也甚广泛并研究得极为详细。有些是富含化石的白垩,有的含黑色礈石体。下白垩统含化石的海相地层形成于德国南部、法国、瑞士和苏联的北部。在英格兰、苏联和德国北部,下白垩统的组大都是淡水的和陆相的。上白垩统的岩石由海相沉积组成,含化石的白垩形成于法国和英国。白垩纪的地层在南美、澳大利亚和亚洲(西伯利亚北部、印度南部、东印度群岛和日本)也很著名。

  在北美,白垩系构成广而厚的中生界,这些岩石在落基山及太平洋区相当普遍(科罗拉多、达科他、怀俄明、蒙大拿、堪萨斯、衣阿华、内布拉斯加、犹他和东爱达荷);沿太平洋岸(从下加利福尼亚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和阿拉斯加);在大西洋沿岸从新泽西向西南到弗罗里达呈一窄带延伸;在墨西哥湾平原呈一个曲带从大峡谷东南进入阿肯色南转穿过俄克拉何马和得克萨斯并进入墨西哥。白垩纪(和中生代)结束于拉拉米造山幕。当地壳变形时落基山地槽的沉积物褶皱、断裂并抬升形成庞大的落基山系。这一造山运动在北美西部并伴有大量的火山活动。该区多处常见有火山物质和熔岩流。

  白垩纪的气候潮湿而暖温,或许比侏罗纪略冷一些,说明气候不相同,特别是早期。晚白垩世当海水广泛覆盖北美西部的时候,气候可能比今天更温暖而稳定。

  白垩纪的生物以动、植物的许多演化方面的大进化为特征。植物发展了,早白垩世首次出现被子植物(显花植物)。待到白垩纪的中期,却以像胡桃、榆树、橡树、木兰和枫树这样的树类为代表。谷物和禾本科植物经历了迅速发展时期。树本、花卉和灌木的更进化的种类给鸟类和哺乳动物提供了食物和保护所,对于它们的发展极其有利。软体动物成为这时的最主要海洋无脊椎动物,腹足类和瓣鳃类(蛤和牡蛎)十分丰富,头足类则处于演化的最后阶段,菊石具有多种的形状和大小,大部菊石的壳体呈典型盘卷状,有的呈直形、松卷或高螺旋卷。许多种菊石

  白垩纪

  当白垩纪时,出现许多爬行动物新种,但到白垩纪末却大部分都绝灭了。角龙中最令人害怕的一种三角龙,B.长9米。霸王龙,A.一度生存过的最大陆生食肉哺乳类,身长12米,高6米,重8吨。甲龙,C.覆有骨板和骨钉,尾端形成大量粗壮的骨棒。似棘龙的鸭嘴龙,D.是一种具有蹼状脚趾和用来滑水的粗尾的半水生爬行动物。都有刺、肋、瘤的壳饰,另一些则壳面光滑无饰。这种外形的特化预示着这族生物白垩纪末的绝灭。棘皮动物也十分普遍,尤其是海胆。

  爬行动物继续统治着陆地、海洋和空中,出现许多新种,到了白垩纪末才绝灭。恐龙中鸭嘴龙类的鸭嘴龙(Trachodon也称AnatOsaurus)和有装甲的甲龙(ankylosaurs)最常见。有角的角龙亚目的恐龙包括三角龙(Triceraptops),是一种身材矮胖的食草动物,体长9米,其2米大的脑壳上生有一个鹦鹉嘴状的喙、用一个骨骼状的褶边盾保护着颈部;具有三个角的,或许爬行动物时代最有名的恐龙——霸王龙(Tyrannosaurusrex)是最大的食肉爬行动物,这种恐龙足有6米高,12至15米长,重6吨。飞行的爬行动物是一种高度进化的类型,但为数甚少、变化不大、无齿翼龙(Pteranodon)是白垩纪的一种典型翼龙,有一个重不过6公斤而长却有7.6米的展翼。海生爬行动物也是常见的类型。鱼龙(Ichthyosaurus)和蛇颈龙(Plesiosaurus)是由一种长达15米的巨大蜥蜴状的爬行动物沧龙(Mosas-aurs)衍接起来。某些具有长3.4米、宽3.6米阔鳍的大海龟也为数众多。白垩纪末和古生代末一样,也是以许多一度极为繁盛的中生代种因气候和地形改变而敲响它们绝灭的丧钟为特征。各式各样大量爬行动物的急剧减少,恐龙类、翼龙类、鱼龙类、蛇颈龙类和沧龙类全部绝灭。菊石和箭石在白垩纪末也绝灭了。

  白垩纪的岩石包含着煤、石油和天然气多种矿产资源。粘土页岩和石灰岩是用于制造波特兰水泥、陶瓷制品以及建筑材料。

本文标签:地球科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