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灰林鸮的外形特征、不同色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理结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生长繁殖、文化

更新时间:2023-02-08 13:38:23作者:百科知识库

灰林鸮的外形特征、不同色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理结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生长繁殖、文化 灰林鸮的图片

灰林鸮(学名:Strix aluco,英文名:Tawny Owl)是鸱鸮科林鸮属的猫头鹰。灰林鸮是一种中等身形的猫头鹰,在欧亚大陆的林地普遍分布。面庞之上有一偏白的"V"形。下身淡色,有深色的条纹,上身褐色或灰色,已知11个亚种。一般在树孔中筑巢,并会保护鸟蛋及雏鸟。灰林鸮不迁徙,有高度的区域性。灰林鸮是夜间活动的猛禽,主要猎食啮齿目。它们会从高处俯冲来捕捉猎物并将整个吞下。夜间以视觉及听觉来捕捉猎物,飞行时几乎没有声音。灰林鸮能够捕捉较细小的猫头鹰,但年轻的灰林鸮有可能反被雕鸮、苍鹰或狐狸等猎杀。由于它们的夜间习性及怪异的叫声,人们往往将它与死亡及不幸相联系。灰林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灰林鸮

拉丁学名:Strix aluco

英文俗名:Tawny Ow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林鸮属(Strix)

繁殖区:古北界 : w Eurasia, n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灰林鸮形态特征图 灰林鸮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43厘米)的偏褐色鸮鸟。无耳羽簇,通体具浓红褐色的杂斑及棕纹,但也见偏灰个体。每片羽毛均具复杂的纵纹及横斑。上体有些许白斑,面庞之上有一偏白的"V"形。

虹膜-深褐;嘴-黄色;脚-黄色。

叫声:非常响亮浑厚的hu-hu声,不时重复(nivicola)。

不同色型

灰林鸮指名种有两个不同的色型,其中一种的上身呈红褐色,另一种的则呈灰褐色,也有介乎于两者的。这两种色型的下身都呈白色,布有褐色的斑纹。

虽然两种色型的灰林鸮在欧洲大部份地区都可以见到,但红褐色的会较多在潮湿的西欧出没,而灰褐色的则会多在东欧出现,在最北的地区,则所有灰林鸮都是灰色的。西伯利亚及中亚的亚种呈白色及灰色,北非品种则呈深灰褐色,而南亚及东亚种的面盘上有宽条纹。西伯利亚及斯堪的纳维亚亚种比西欧亚种大12%、重40%及翼展阔13%,根据贝格曼氏规律估计,北方形态一般都比南方的大。

灰林鸮的羽毛颜色是遗传而来的,研究发现灰褐色的灰林鸮繁殖成功率较高,免疫系统较强,及较少寄生虫。灰林鸮交配时并不会选择毛色,故此减低了逆选择的压力。红褐色的灰林鸮较多在密林出没,而根据格洛格氏法则,较浅色的灰林鸮会在较冷的地方出没。

灰林鸮:灰色型 灰林鸮:灰色型 灰林鸮:棕色型 灰林鸮:棕色型

地理分布

灰林鸮地理分布图 灰林鸮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的西部、中东、喜马拉雅山脉、中国、朝鲜

分布状况:温带森林中最常见的鸮鸟。亚种nivicola为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华南和华中部大部地区的留鸟;yamadae为台湾的留鸟;ma在河北及山东。

生活习性

灰林鸮nivicola亚种(摄于四川) 灰林鸮nivicola亚种(摄于四川)

夜行性,白天通常在隐蔽的地方睡觉。有时被小型鸣禽发现和围攻。在树洞营巢。

它们会从高处俯冲下来捉住猎物,将之整个吞下。它们夜间是以视觉及听觉来捕捉猎物,飞行时保持寂静。灰林鸮能够捕捉较细小的猫头鹰,但年轻的灰林鸮有可能被雕鸮、苍鹰或狐狸等猎杀。堤岸田鼠是灰林鸮的猎物之一。灰林鸮差不多只在夜间猎食。它们吃不同种类的猎物,如啮齿类、兔子、鸟类、蚯蚓及甲虫等。在城市中,灰林鸮主要猎食其他鸟类。灰林鸮一般会吞下整只猎物,并会吐出不能消化的部分。这些部分包括毛及骨头等,并会在树下作为筑巢之用。

较弱小的纵纹腹小鸮及长耳鸮不会与灰林鸮同住,并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灰林鸮若到了城市中,很多时也会赶走了原住的仓鸮。

生理结构

灰林鸮:面盘和眼睛 灰林鸮:面盘和眼睛 灰林鸮:侧面 灰林鸮:侧面 灰林鸮:爪子 灰林鸮:爪子

灰林鸮是一种壮健的鸟,体长37-43厘米,翼展达81-96厘米。它的头大而且圆,没有耳状羽,围绕双眼的面盘较为扁平。灰林鸮是两性异形的,雌鸟比雄鸟长5%及重25%。

同多数猫头鹰一样,由于灰林鸮的羽毛表面较软,因此飞行时几乎没有声音。它与同区域其他猫头鹰在身长大小、外观及翼展上有差异。乌林鸮、雕鸮及长尾林鸮有着相似的外观,其中雕鸮的体型最大。

与鸽比较下的视场。灰林鸮的眼睛在头部的正面,两眼的视觉范围重叠了50-70%,故它的立体视觉比日间出没的猛禽更好。灰林鸮的眼睛很大,呈管状,视网膜上仅有一个中央窝,同许多夜行性的猫头鹰一样,灰林鸮仅有视杆细胞而没有视锥细胞,因此它对于夜视有极好的适应性。灰林鸮的视网膜上每平方毫米约有56000个视杆细胞,以前以为它可以看到红外线的部份,但其实它的视觉敏感度与人类的差不多,已经达至陆生脊椎动物视网膜分辨率的极限。

猫头鹰的视网膜只有一个中央窝。灰林鸮的两只耳朵有不同的结构,分布位置不对称,用以加强听觉定位。在头颅骨内的管道连接着鼓膜,两耳的声音会于不同时间到达鼓膜,令它可以判断声音的来源。一般左耳孔较右耳孔高及向下倾斜,有助于增强对由下而来的声音的敏感度。两个耳孔都是覆盖在面盘的羽毛下,这些羽毛轻软细密,可以让声音穿透,还有皮肤亦可以控制这些羽毛。耳朵的内结构有大量的听觉神经元,令灰林鸮可以听到低频率的声音,如猎物因在草丛中移动所造成的震动。灰林鸮的听觉比人类的强10倍,可以只凭听觉就能在夜间猎食。不过滂沱大雨却会影响它们的听觉,雨季时往往令它们难于猎食。

灰林鸮会发出咕咕声,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就将这种叫声加入在《空爱一场》(Love's Labour's Lost)之中。灰林鸮的这种叫声是一种二重唱,雌鸟会kewwick的叫,雄鸟则以咕咕声来回应。雄鸟的叫声会反应它们的健康状况,比如当少用高频的时候,显示它们的血虫负荷较高。若它们使用较有限的频率时,表示它们视对方是入侵者。

分类地位

灰林鸮 灰林鸮

灰林鸮最初是由卡尔·林奈(CarolusLinnaeus)于1758年在其《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的著作中描述。其学名是来自“猫头鹰”的希腊文,及“褐色”的意大利文。

灰林鸮属于鸱鸮科的林鸮属,其最近亲是漠林鸮,而其北方的邻居有长尾林鸮及北美洲的横斑林鸮。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的Strixintermedia有时会被认为是灰林鸮的古亚种,或是其直接祖先。

灰林鸮的亚种分辨不易,主要是根据环境气温、栖息地的颜色及猎物的大小来形成。现时共有10-15个亚种已被描述。

生活环境

灰林鸮:飞行图 灰林鸮:飞行图 灰林鸮:飞行图 灰林鸮:飞行图

古代落叶疏林适合灰林鸮栖息。灰林鸮断断续续的分布在欧亚大陆,由英国及伊比利半岛东至韩国,南至伊朗及喜玛拉雅山。S.a.mauritanica这个亚种则远至非洲西北部。爱尔兰没有灰林鸮,而在巴利阿里群岛及加那利群岛则是稀客。

灰林鸮栖息在落叶疏林,有时会在针叶林中,较喜欢近水源的地方。它们在城市则栖息在墓地、花园及公园。在较寒冷的地区,它们主要分布在低地,但亦有在海拔550米的苏格兰、1600米的阿尔卑斯山、2350米的土耳其及2800米的缅甸繁殖。

灰林鸮所分布的地区达1千万平方公里,估计单在欧洲的数量就达97-200万只。虽然未有量化它们的状况,但相信整体是在增长,故在IUCN红色名录中属于最低关注的物种。它们向比利时、荷兰、挪威及乌克兰伸延,在欧洲各国的数量则很稳定或略有增长。在芬兰、爱沙尼亚、意大利及阿尔巴尼亚却有下降的情况。

生长繁殖

灰林鸮 灰林鸮

灰林鸮 灰林鸮雏鸟会于长羽毛前离开鸟巢。灰林鸮1岁开始就会寻找伴侣,并会共同渡过余生。配对后的灰林鸮会终生保护它们的领土,领土却只有很少的变动。日间它们在坐在树干附近的树枝上,于7月-10月间分开栖息。栖息中的灰林鸮有时会被雀鸟所发现及骚扰,但一般都会不理它们。

灰林鸮一般在树孔中筑巢,但亦会住在喜鹊的旧巢、松鼠巢、建筑物的孔洞或人工鸟巢。它们于2月之后在南部筑巢,但在斯堪地那维亚的灰林鸮却很少会于3月中前筑巢。所产的蛋呈光白色,48毫米x39毫米大,重39克,当中有7%是蛋壳。一般情况下会产两或三颗蛋,并由母鸟独自孵化30天,雏鸟约需35-39天来长出羽毛。雏鸟长出羽毛后10天就会离开鸟巢,躲在附近的树枝上。

灰林鸮会极力保护自己的巢穴及雏鸟。由于它们飞行时很静,很多时可以先发制人,给予对方攻击。灰林鸮双亲会继续照顾长出羽毛后的雏鸟二至三个月,但到了8月至11月,雏鸟就会离开并寻找自己的领土。若它们未能找到,则很大机会会捱饿。雏鸟的生存率不明,但成年每年的生存率为76.8%。灰林鸮一般寿命约为5年,但亦曾发现有分别超过18岁及27岁的的野生及饲养灰林鸮。

灰林鸮的天敌有较大的鸟类,如长尾林鸮及雕鸮、苍鹰及普通鵟等。松貂会破坏巢穴,而东方寒鸦更会在孵蛋的雌鸟上筑巢,令雌鸟及雏鸟死亡。丹麦的一项研究显示有36%的雏鸟是在长出羽毛而独立期间被赤狐所杀。于4月的死亡率会由14%上升至6月的58%。

鸟类文化

灰林鸮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坏运气的征兆,而威廉·莎士比亚更在恺撒大帝场景3中这样描述灰林鸮:Andyesterdaythebirdofnightdidsit/Evenatnoon-dayuponthemarket-place/Hootingandshrieking(和昨天晚上一样,鸟没有坐下/即使在中午的市场/喝倒彩和尖叫)。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被引述这样说:Whateverwisepeoplemaysayofthem,Iatleasthavefoundtheowl'scryalwayspropheticofmischieftome(无论聪明人可能会如何形容它们,我至少发现了一件事:猫头鹰的呼声一直给我预言着恶作剧的来临)。

2009年10月8日,爱沙尼亚邮政发行一枚《爱沙尼亚鸟类》系列邮票,今年的主题为灰林鸮。这枚邮票面值为5.50爱沙尼亚克朗,由 Vladimir Taiger 设计,一版20枚,齿孔为14X13-3/4度,发行量为4万枚。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