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数据推动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5 07:41:15作者:百科知识库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多发病,临床以水样便、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为特征。病因以细菌及病毒为主,所以目前又多称小儿肠炎。本病多为急性,少数为迁延性或慢性,成为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小儿,其中1岁以内者占半数。
【病因】
1.内在因素 婴儿易患腹泻与以下原因有关:
①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消化能力差。
②机体防御感染功能差。
③因生长发育快,需营养物质多,使消化道负担重。
④人工喂养没能得到母乳中所含的抗感染因子;并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及食具极易污染,故人工喂养者发病率高。
2.感染因素
①肠道内感染:以细菌、病毒感染所致多见,尤其是病毒。其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又称"秋季腹泻"。
②肠道外感染(如中耳炎、上感、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引起。 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作用可使消化功能紊乱。有时肠外感染的病原体也可同时感染肠道。
3.非感染因素
①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过多、过少、突然改变饮食品种),对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②气候变化如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由于口渴又吃奶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等。
【诊断要点】
1.轻型 多由饮食不当或肠道外感染引起。表现为:
①临床症状较轻,每天大便次数在10次以下,水份不多。
②无明显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③大便镜检仅有少量白细胞及脂肪滴。
④多有肠外感染病灶,如上感、中耳炎、肺炎等。
2.重型 多由大肠杆菌及轮状病毒引起。大便次数每日10~20次,多为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粘液,常有发热、呕吐伴水和电解质紊乱。如四肢冰凉,脉搏细弱或摸不到,说明脱水达严重程度,发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应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注意四肢温度与小便量。
【治疗】
1.轻型腹泻
①治疗肠道外感染病灶。
②调整饮食,母奶喂养或米汤喂养。
③药物选用胃蛋白酶或多酶片、酵母片等,口服补液盐(ORS)每日每公斤50ml,分次口服。
④口服补液盐家庭简易配方:糖4g 、食盐0.7g、碳酸氢钠0.5g、氯化钾0.3g、水200ml,分次口服。
2.重症腹泻
⑴抗生素:夏天以大肠杆菌引起多见,用新霉素及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秋冬季节多为轮状病毒所致,可适当使用抗病毒药如病毒唑等。
⑵液体疗法:重症腹泻脱水者,每日每公斤输液150~200ml;伴有循环衰竭者,按每公斤80~100ml的累积损失量,要求在6~8小时内输入。补液方法为:
①先用2∶1液(2份生理盐水∶1份等渗碱性液),每公斤20ml于半小时至1小时内推入或快速滴入。
②如有酸中毒,可按酸中毒程度决定是否加碱性溶液。一般重度脱水或有循环不良者,酸中毒较明显,以用等渗碳酸氢钠(1.4%)为妥。
③所需累积损失量(约占总量的1/2)用3∶4∶2液静滴。
④总量的另一半在后14~16小时输入。
⑤液体张力按先浓后淡原则补充。
⑥钾的补充:输入累积损失量后有尿液即开始补钾,每日每公斤100~300mg,一般浓度为0.2%~0.3%mg。
⑶支持疗法:少量血浆或全血。
【预防】
①加强食品卫生与水源管理。
②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夏季断奶。
③合理喂养,添加辅食应逐步进行。
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前便后洗手,做好食品、食具消毒。
⑤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