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列宁,Β.И.

更新时间:2023-02-02 20:30:01作者:百科

列宁,Β.И.

图

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和领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列宁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1870年4月22日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1887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后因参加革命学生集会被捕和被流放。次年回到喀山,加入当地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89年列宁随家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在那里,以优异成绩通过校外大学毕业考试,并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到彼得堡。1895年,列宁把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统一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00年流放期满,不久到慕尼黑,创办《火星报》。1905年列宁参加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失败后,于1907年再度出国。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随后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人民委员会主席。1924年1月21日在莫斯科病逝。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一般社会学理论。K.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家在社会认识上往往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把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看作是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他们至多只能搜集片断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的过程。它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借以建立的、且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唯物史观另一基本思想是它的阶级斗争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个人活动的社会根源。个人在每个社会经济形态范围内的活动,表现为无限多样因而似乎不能加以任何系统化的活动,在唯物史观中得到了综合,被归结为一些有共同利益的阶级的活动,阶级的斗争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这就消除了以往社会学的根本缺陷:只考虑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解决个人的有意识活动由什么社会环境决定以及历史中是否存在可重复性即规律性等问题。

列宁一贯重视社会学方法论的研究。他多次强调马克思的社会学同时依据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认为应当全面地、完整地研究社会生活:既要分析经济方面,又要考察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要把社会看作处于多种多样的相互联系中和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不能只是记录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现象,应该深入揭示各种社会规律,并把它们归结为完整的体系。他认为社会学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研究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发展去考察现在的状况。他在《统计学和社会学》(1917)一文中指出,必须毫无例外地掌握与所研究的社会问题相关的事实的全部总和,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例子,以便根据这些事实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来确定全部历史现象的客观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列宁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党性原则占有重要地位。他一方面认为彻底的唯物主义本身包含着党性,另一方面又主张无产阶级党性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坚持“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

列宁还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预测功能。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学预测的科学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各项原则是实现社会学科学预见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社会预测具有相对性,它只能指示未来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一般方向、主要特征和基本结果,不能提供未来事变的全部个性和具体细节;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一般社会预测应该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具体化。

列宁在与第二国际B.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的斗争中,在反对俄国以H.K.米哈伊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主观主义社会学的斗争中,深入细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同时,他还高度重视具体的经验社会学研究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和科学管理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要对社会各个领域实施广泛深入的具体社会学研究,以使苏维埃政权的各项社会政策具有科学的实际依据。列宁的科学和革命实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标签:列宁  Β.И.  Liening  
上一篇:余玠
下一篇:李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