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9:34:39作者:百科
[拼音]:danhuangguan
[外文]:clarinet
单簧气鸣乐器。广泛使用于世界各国的管弦乐队、军乐队、爵士乐队、轻音乐队的重要乐器。属木管乐器。中国俗称黑管。管体分管嘴、吹节座管、上节管、下节管、喇叭口 5部分,用乌木、红木或塑料、硬质橡胶制成。木质管音质浑厚,塑料管音质明亮。乐队常用的标准单簧管为戇B调,专业演奏者常配备戇B调和A调两支,C调单簧管流行于德语国家,上述单簧管皆属高音单簧管,全长约66厘米。单簧片用芦竹制作,用箍卡固定在管嘴上,吹时贴于下唇。音域为e~g3,属移调乐器,记谱较实音高一全音。低音区浓厚柔和,称为芦管音区;中音区自f1~戇b1,音质较差;高音区b1~g3,圆润而明亮;最高音区尖锐。在管乐器中,单簧管演奏的灵活性大,快速乐句及强弱变化均可适应;自然音阶、半音音阶、十二度大跳及各种分解和弦等奏法都灵敏动听;悠长的连续乐句的表现力超乎长笛之上。力度强弱变化幅度大,能奏各种颤音;但在快速断奏技巧方面,因单簧对双吐及三吐反应不灵敏,远不及长笛。近代作品,尚有使用颤吟音,在轻音乐与爵士音乐中,还常用半音音阶滑音及一般滑音;甚至有吹奏双音的。
单簧管在超吹时所得为奇数号泛音,不是比基音高八度,而是高十二度,这一特点使它的基础音列不像其他木管乐器那样在一个八度内有12个半音,而是在十二度音程内有19个半音,因之获得基础音上方高音区的指法就复杂得多。
单簧管出现较晚。18世纪初由德国J.C.登纳根据古老的法国芦管“沙吕莫”加以改制而成,有 7个音孔及2 个音键;a1键与泛音键戇b1键,借助手指对指孔的半启闭及嘴唇控制;能演奏包括半音的近 3个八度音,中音区及高音区较好,接近小号音色,登纳用它来代替当时难吹的D调高音小号。1750年加用了第3键e,以后逐渐改进。增加到5键、8键、10键。1810年,I.米勒又改进为13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米勒单簧管在英、德、奥广为流行,1860年又经比利时人E.阿尔贝增加#c键,并在指法上加以完善,被称为阿尔贝制(或米勒制),与伯姆制齐名。米勒制音质较好,伯姆制指法灵活。伯姆制是1839年由法国演奏家H.E.克洛塞与乐器师L.A.比费合作,将长笛的伯姆制移植到单簧管上而成的,其发音通畅,音键灵活,指法方便,目前有17~23键的各种伯姆制单簧管。
总谱中最早出现单簧管的是在1720年。第 1部协奏曲是1751年德国作曲家J.斯塔米茨所作。W.A.莫扎特有著名的单簧管协奏曲及单簧管与弦乐的五重奏。C.M.von韦伯有2部协奏曲及1部小协奏曲,还有与钢琴的二重协奏曲及变奏曲。20世纪有丹麦C.尼尔森写的管乐五重奏(1922)和1首协奏曲(1928),技巧较难,从低音的圆润丰满直到最高音的尖锐刺透,发挥了全部音区性能。I.F.斯特拉文斯基的《乌木协奏曲》,G.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D.米约的《创世记》和A.科普兰于1948年写的协奏曲都有出色的单簧管音乐。
单簧管族的其他乐器有:
(1)最高音单簧管:有F、戇E、D3种调,比常规戇B调单簧管分别高五度、四度、三度,以戇E调为常见,在军乐队中它是必备的乐器。
(2)中音单簧管:有戇E与F调2种。另一种巴塞特单簧管,约于1760年创制。改良的巴塞特单簧管为F调,比戇E调单簧管高一个音,外形很像略小的低音单簧管,喇叭口朝上。
(3)低音单簧管:比戇B调单簧管低八度,外形似萨克斯管,哨嘴管弯曲,喇叭口朝上,记谱用低音谱表。П.И.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中有出色的谱例。
(4)倍低音单簧管,戇B调,比低音单簧管低一个八度,是军乐队的标准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