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8:57:39作者:百科
资料一
[拼音]:Xiluoduode
[外文]:Herodotus(约公元前484~约前430至前420)
古希腊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约公元前 484年生于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斯,约公元前430至前420年之间去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在不到30岁时,进行了一次历时10年的漫游,到过意大利半岛南部、黑海沿岸、波斯(今伊朗)、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并沿尼罗河上溯到第一瀑布。根据漫游的直接观察和搜集的资料,写成9卷的《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此书内容广泛,其中包含丰富的地理内容,记述了近20个民族聚居地区的江河湖海、山川地形、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政治、经济等情况,同时也杂有一些神话传说。希罗多德认为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而一切地理也必须用历史观点来研究。认为尼罗河谷地是由埃塞俄比亚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尼罗河三角洲是泥沙沉积形成,提出尼罗河水源及夏季洪水规律的假说;主张亚洲和非洲的界线不能以尼罗河划分,应以红海为界线,这是研究区域界线的最早论说之一;还指出风总是从冷的地方吹向较热的地方。他把地球视为一个椭圆形的平面,其上覆盖着球形的苍穹。由于希罗多德著作的影响,使地理学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历史学的从属地位。
资料二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斯城。因参加当地反对僭主统治的斗争?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448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黄壤肟氏纭T谌λ沟壕幼∫欢问奔浜螅て谠?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083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地中海周围地区游历,到过埃及、巴比伦、黑海沿岸和希腊的许多地方。在雅典居留期间,他和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等人交往甚密。公元前 443年,雅典在意大利南部建立图里城,希罗多德成为这个新建城邦的公民,并在这里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在古罗马时代,希罗多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所著《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该书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亦作《希腊波斯战争史》。
希罗多德在欧洲史坛最先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态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传闻。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历史事件,希罗多德并没有首尾一贯地解释发生的原因,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希罗多德虽然推崇雅典民主,但充分肯定古代亚非人民的文化成就。
希腊历史家。他记述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公元前6至5世纪)的《历史》,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古罗马作家西塞罗称他为“历史之父”。
关于希罗多德的生平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因而只能根据他本人的作品和其他有限的资料,描绘出大概的轮廓。他出生在小亚细亚哈利卡尔纳索斯城,他父亲由于反对当地僭主的统治,被迫移居萨摩斯岛。约公元前455至公元前447年,希罗多德到埃及、叙利亚、黑海沿岸、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等地游历。公元前445年他去雅典,并同以伯里克利为首的雅典民主派和一些作家如著名的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有过交往。后来又有人称他为“旅行家之父”。关于他为什么要走这样多地方,后人作过种种推测。有人说他原来可能是一个行商;有人认为他想仿照赫卡泰奥斯,写一部更翔实的地理著作;也有人认为他为了搜集写作材料。他在雅典朗诵过自己的作品,并为此而得到异常丰厚的报酬。
希罗多德的《历史》有传世抄本10余种,大多是10至15世纪转抄的。全书历来分为9卷,每卷冠以一位缪斯的名字,它因此又被称为“缪斯书”。第1卷记述吕底亚和波斯的情况,写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对波斯的进攻;第2卷主要介绍埃及的情况;第3卷主要写康比西斯和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插入了萨摩斯的事情;第4卷介绍西徐亚和利比亚的情况,以及大流士对他们的征讨;第5卷介绍爱奥尼亚起义;第6卷叙述马拉松之役;第7卷从薛西斯出征写到温泉关之役;第 8卷记述决定性的萨拉弥斯战役;第 9卷记述普拉泰亚和米卡列之役,全书写到雅典攻陷塞斯托斯(公元前 478年)处结束。这种分卷法大概出自编定此书的亚历山大城的学者之手,而不一定是原书的本来面目。
希罗多德虽然是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但他并不是站在泛希腊的爱国主义的立场来写《历史》。他赞扬的不是整个希腊民族,而是雅典人。他对波斯人也是公正的,并无肆意诋毁之处。他尊重古老的东方民族,并承认他们具有比希腊更悠久更发达的文明。这同后来的希腊人把非希腊人一概视为“蛮族”的观点迥然不同。后世的希腊作家普卢塔克为此指责希罗多德阴险狡诈,这是一种偏见。但尽管希罗多德赞扬雅典人,也承认民主制度的某些优点,这并不说明他本人坚持奴隶制民主思想。从他对波斯的态度看,也完全可以接受开明的君主制度。
根据希罗多德自己的说法,他写历史的目的是要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被湮没。他从不想用他的作品教训别人。他冷静地记述了恶人善终、好人受罪的事实;他笔下的神都是专横和嫉妒的。德国学者霍瓦尔特批评他无视一切道德规范,说他是小亚细亚城市商人文化的典型代表,这是误解了这位史家的诚实与公正。
尽管希罗多德记载了若干荒诞无稽的传说,并因此受到比他略晚的希腊历史家修昔底德的讪笑,他的著作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写《历史》,他曾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他的不少记述已为后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他对史料基本上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同以前的史实记录人不同,他开始对史料有了某种批判的态度。他在《历史》的开头使用的庤στορ怇α这个词,包含有“研究”、“探索”之意,这已开始接近于后世所理解的历史。克罗瓦塞认为这个词在这里标志着一次文体上的变革,这是颇有见地的。
《历史》的前半部只是以战争史为骨架,用它来粘合许多同正文关系不大的传说、故事、地理、人种志等方面的材料,其中关于埃及的记载实际上可以看作一部独立的作品;后半部叙述希波战争本身,插笔退居次要地位。总的看来,这部书有不少材料是硬凑而成。前半部的材料显然不是供写希波战争史所用的,后来作者决定撰写这部战史,才把手头的材料全部编了进去。后人发现,这部著作有前后不协调的地方,结尾也显得突然,未能在适当的地方告一段落。这说明《历史》的全书决非一时一地写成,甚至作者在世时也可能没有最后定稿。
希罗多德是用爱奥尼亚方言、也就是荷马的语言写作《历史》的。他同荷马的继承关系十分明显,他使用了不少荷马的语词和表现手法,因此后人说他的文字有浓厚的荷马味道。他的散文生动流畅,富于文采。他又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他从人民中间吸收营养,学到了许多民间创作的手法。他的《历史》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即使通过译本,仍有其不可磨灭的魅力。它是一部历史名著,同时又是一部能给读者以美好享受的文学读物。
《历史》从16世纪正式出版以来,许多国家都有了它的译本。中国的全译本于195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