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22:01:15作者:百科
[拼音]:jingshen fenxilun
[外文]:psychoanalytic theory
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又称心理分析论。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有:
(1)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阈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和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还有潜意识,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
(2)释梦。梦是通向无意识的迂回道理,通过释梦,可以发现神经病患者的被压抑的欲望。梦分“显梦”和“隐义”。梦的工作方式有 4种:凝缩、换位、戏剧化和润饰。
(3)里比多。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叫“里比多”,即性力。正常情况下,它可在正当性活动中发泄,但在失常时会迂回到非正常的道路,附着到别的活动,包括科学和艺术创造,此即弗洛伊德所谓的“升华”。社会风俗、制度、宗教以及精神病都与“里比多”有关。
(4)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婴儿的初级心理系统的特点是顺从心理冲动、追求快乐,这就是快乐原则;同时,人生活在社会中,道德、法律等都要求人们克制本能冲动,适应现实生活,否则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会痛苦,这就是现实原则。
(5)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生成和增进,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而死的本能则体现着恨和破坏的力量。
(6)人格结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同肉体联系着并从中得到能量。自我是有意识的部分,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动,同时控制和压抑本我。超我是社会规范的内化,亦即良心。
美国心理学家A.阿德勒和德国心理学家C.G.容格等人对弗洛伊德过分强调生物本能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阿德勒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但所有人或多数人又都有一种自卑感,他们为克服缺陷以达到优越目标,就会力图补偿。人们对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加以总结和归纳,逐渐被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即“生活风格”。他还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处地位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容格对弗洛伊德关于“里比多”的观点作了修正,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荣格的个体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即遗传的先天倾向;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都是原型在起作用。原型有多种,但以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玛(anima)、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最突出,可分别代表特定的人格系统。荣格还把人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类型。
新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德国精神病学者移居美国,其中较著名的人物有:H.S.沙利文、K.霍尼、E.弗罗姆、A.卡迪涅尔、E.H.埃里克森。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病因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些代表人物的理论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对弗洛伊德理论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所以称他们为新精神分析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