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孙诒让

更新时间:2023-02-03 21:59:25作者:百科

孙诒让

图

孙诒让(1848~1908),清末经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四日(9月11日)生,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6月20日)卒。 同治六年(1867)举浙江补甲子科乡试。后官刑部主事。晚年曾任温州府中学堂、温州师范 学 堂 总理,又被公推为浙江省教育会会长。

资料一

孙诒让精研经、史,旁及诸子百家,是著名的朴学大师。其代表性著作《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是他在1872~1899年间,以27年之功,数易其稿而成。该书取《尔雅》、《说文》以证训诂,取《仪礼》、《礼记》和《大戴礼》以明典制,复取汉唐以迄乾嘉学者旧说交相参证,其采集资料的广博,义例和条理的精密,都远远超过前人,是《周礼》研究的集大成作。《墨子闲诂》、《逸周书斠补》、《尚书骈枝》和《大戴礼斠补》等书,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札迻》十卷,则为校订古籍之作。

孙氏1904年所作《契文举例》二卷,内容分为月日、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十类,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当时他已认识到甲骨文应为商代书契,象形字多而形声字少,如加以研究可补商代史料之不足,并探寻古文字的流变。该书和1903年著成的《名原》,都是根据《铁云藏龟》所收录的资料,虽然颇多武断之处,但开创之功应予肯定。他是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不过只是认得一些单字,尚未能读通辞句。孙诒让对古文字学的最大贡献是对不同时代的铭文作偏旁分析,借以追寻古文字的发展规律。关于金文方面的著作有:《商周金文拾遗》(重订后改名《古籀拾遗》)三卷,上卷订正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十四条;中卷订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三十条,下卷订正吴荣光《筠清馆金石文字》二十二条,书末附《宋政和礼器文字考》一篇。《古籀余论》三卷,订正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105器,以及自己旧说的谬误。《籀述林》一书中,也有若干篇金文跋尾。他研究金文,不象吴大澂那样局限于形体,对训诂假借也很通达,使金文研究方法有显著的改进。

孙诒让对乡土文献和乡土文物也很留意,著有《温州古甓记》、《温州经籍志》,校补过《东瓯金石志》(戴咸弼撰),又曾参与重修《永嘉县志》。

资料二

孙诒让(1848~1908年),字仲容,号籀膏(颐),浙江瑞安人,清末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和考据学大师,是"启后承前一巨儒"。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其治学严谨,论断精当,极受学界所推重。其为学不偏不觉,务求其实,务求其真,既广存旧说,又匡谬纠失;既充分尊重他人之善,又确审证据之来源。尤其是他对《周礼》的训释成果远在汉唐注疏之上,其中许多问题都得到比较合乎惰理的解决。孙冶让还是系统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膏(颐),,浙江温州瑞安人。1848年9月29日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孙衣言,是清道光三十年进士,官至安庆知府、江宁布政使、太仆寺卿,一生嗜书成癖,尽量罗购,并建成玉海楼以藏之。 孙冶让从小受家庭熏陶和父亲的指点,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十三岁时就草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又著《白虎通校补补学业日益精进。 1867年,年及弱冠的孙冶让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其才能得到主考官张之洞的赏识,遂取为举人。此后,孙冶让八次赴礼部应试,皆未中试。

孙诒让是晚清朴学大师,著作有三十多种。章太炎赞誉他为"三百年绝等双"、"一代大宗"。郭沫若说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上成就卓著,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以及地方献的整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作为教育家,从1896年他创始办学,到1908年逝世的十年间,总共创办三百多所学校。在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后,旧有的教育体制被打破,新的教育体制尚未形成,此时的教育界成为思想自由的空间。以前从未涉足教育界的孙治让便抓住时代赐予的良机,毅然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并且撑起了浙南教育的一片蓝天。从1896年他创始办学到1908年逝世的十年间,总共创办三百多所学校。他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西国教员多为师范出身,故胸有成竹",于是又开始创办初级师范学校,并筹建师范教育研究会,对师范教育作进一步的探索。从1906-1908年,他先后创办了三百多所师范学校,成为当时教育界的一大成就。

资料三

孙诒让(1848~1908),清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和教育家。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曾任清政府学部咨议官、浙江学会议绅、浙江教育学会会长等职。同治六年乡试中举,此后八次参加礼部会试,均未中试,遂回瑞安玉海楼埋头学问。中日甲午战争后,受梁启超、黄少箕等人影响,积极参加变法维新运动。把阐扬周、孔六艺之教的主张和兴学以致富强的观点结合起来,以废除科举、兴学校为解决民族危机的主要手段。竭力主张“广兴教育以植自强之基”、“富强之源在于兴学”的教育救国论。率先在浙江瑞安创办新式学校,走上兴学育才之路。主要著作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教育著作有:《瑞安新开学计馆叙》、《记瑞平化学学堂缘起》、《周礼政要.广学》、《东瀛观学记叙》、《温州办学记》和《学务平议》等。《东瀛观学记叙》是1905年孙诒让为刘次饶《东瀛观学记》所撰的“叙”。孙诒让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中国教育应“博观精考,采异域之长”,表达了学习外国教育之长来改革中国旧教育的思想。他主张学习日本改革教育的做法,“办好师范,发展蒙学,切切实实地从发展国民普通教育做起。”孙诒让被聘为地方教育咨询官后,1907年写就了《学务平议》,针对清政府“兴学”中的问题,向学部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在他多年办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孙诒让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办自然科学专门学校、发展地方教育和大力提倡女子教育等实践活动上。

首先,孙诒让的教育活动是从创办自然科学专门学校和地方教育发轫的。1895年,孙诒让与黄绍箕等九人发起创办瑞安算学书院(后改名学计馆),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瑞安学计馆既为中国最早的算学专门学校之一,也是地方最早举办的职业学校之一。孙诒让撰写的《瑞安新开学计馆叙》和手订的《章程》、《学规》曾分别在上海《时务报》和《算学报》发表,对全国同类学校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孙诒让认为“泰西一切政教理法,无不以数学为根底”,欲学西学必先打下算学基础。孙诒让在《瑞安新开学计馆叙》中声言办馆目的是培养新式人才以适应时代需要,大处讲可“待国家之用”,小处说也可“以泽乡里”。“学计馆之开,专治算学,以为致用之本,盖古者小学六艺之一端。而造乎其微,则步天测地,制器治兵,厥用不穷。”在教学上,学计馆一方面开设中外算学、物理、化学、体操等近代课程,购置各种西学书籍、挂图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经常讲授“中外交涉事务、各国记载及近时西人所著格致诸书,每日择简明切要者,讲习一、二条,以广见闻而裨实用。”由于当时正值瑞安县志局重新测绘全县地图,学计馆很多学生一毕业便被县志局聘任为测绘员。

1897年,孙诒让历赞项申甫、项湘藻兄弟在范大桥项氏宗祠(现瑞安城关二中)创办瑞安方言馆,设西文(英文)、东文(日文)两班,各招20名学生,讲授中西文及外国史地等。这也是浙江近代最早的外语学校。同年,孙诒让与友人鸠资于府城创办永嘉蚕学馆,这也是我国地方较早创办的蚕桑职业学校之一。后来杭州知府林迪臣筹办杭州蚕学馆时,曾致书索取温州蚕学馆章程作参考,后传至苏州、常州和南京一带。1901年永嘉蚕学馆更名为温州蚕桑学校。两所学校先后更名为温属乙种、甲种蚕业学校、温属联立中山蚕桑学校。

1899年,孙诒让与瑞安金晦、平阳杨镜澄、吴箴等人集资千金,创办瑞平化学学堂,均为浙江开风气之先。在孙诒让看来,算学是学西学基础,化学是致富灵丹妙药,“泰西之学,由艺以通于道,而化学尤为专家盛业,究极微妙,弥纶大用。”只要懂得了化学,农工商各业可以做到“一艺百获”、“其益无穷”。同年,孙诒让还为瑞安天算学社的成立撰序鼓励。

1901年,清政府发布“变法”上谕,孙诒让很受鼓舞,尽十昼夜之力,草成《变法条议》四十条(次年改名《周礼政要》),并把学计馆和方言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黄绍箕在京遥领总理,孙诒让以副总理主持校务,并兼任总教习,又在县城四隅开办四所初等小学堂。1902年孙诒让将温州城府中山书院改办为温州府中学堂,开浙南地区中学教育之先声。

1903年,孙诒让发起成立师范教育研究会,重视师资培训。组织师资读书社,帮助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后又开设暑期音乐、博物、理化讲习班多期,为温州、处州两府培养一批合格教师。1905年孙诒让被推举为地方学务处总理,主持温、处两府十六县教育事宜。孙诒让在任内积极筹集教育资金,选派优秀学生出洋留学,倡办女子学校,创办处州初级师范学堂、温州师范学堂。领导各县成立劝学所,发动社会各界筹资赞助办学,使温处两地十六县各类新式学堂总数达三百余所,使浙南地方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对浙江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孙诒让主张“女学与男学兼营并进”。明确提出“男女平等,咸得入学”。“国民分子,男女皆然,不应男修学而女失业”。提倡“仿美、日学制,略为变通,女子十二岁以下,可以与男生共学”。这种男女同校思想,在当时是很进步的。1902年冬,孙诒让与从弟孙诒蜮及妹夫宋恕发起成立“瑞安劝解妇女缠足会”,并为大会起草会章九条。规定“凡幼女尚未缠足,而能向本会声称从此不再缠足者,经查明确实,赠送布料鞋面一双,并将其家长及幼女姓名列榜公示,以资鼓励”。“会员家庭妇女先行放足,以示提倡”等。此外,孙诒让还与萧侃共同创办女学蒙塾。该女塾是浙南第一所女子学堂,也是浙江近代最早的女学之一。孙诒让带头将自己女儿送至女学读书,以开风气。这些举措对封建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进行了强烈冲击。据统计,1903~1908年间,孙诒让在温、处两地策划和创办20所各类新式女子学堂。截止1908年,浙江全省共有46所女子学堂,温、处两府就有20所之多,几近一半。孙诒让还认识到培养女教师的重要性。他曾说“吾国女子无学,教育之不能普及亦其一端。今各省女学虽开办之多,然女教员甚少,办理未能完备,以致观望甚多”。此外,孙诒让还十分重视普及教育阶段的男女平等。孙诒让认为“普及教育,兼重女学。盖女子应有普通之知识,乃能相夫教学,破迷信,助营业,有以自立于天地之间。”总之,孙诒让同情女性、尊重女性,倡导妇女教育,这在当时清末新式教育中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第三,重视社会教育。孙诒让曾设立温州通俗教育社,参与兴办瑞安天算学社、劝解妇女缠足会、阅报社,提倡白话文、普通话和学习英文。1902年,孙诒让发起组织“瑞安演说会”,会址设于旧县学明伦堂。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定期集会,召集城郊各学堂师生及绅商、农工各界到会听讲。内容涉及科学知识、农工商实业、中外历史、中外时事、县政改革、地方新闻等专题。每专题至少有一名会员演讲。“每次演讲,坛无隙地,亦无中断,中外时事尽输各界脑筋,收效极大。”此种教育形式虽在瑞安进行,但也是地方意义上的民众教育及广泛意义的成人教育,对开通当地风气有相当大的影响。

据资料统计,孙诒让从1896年开始创办学校,到1908年逝世,在13年时间里,温、处两府兴办各类学校309所,其中官办学校只有30所,主要是中学堂、师范学堂,其余279所均为孙诒让本人或号令私人捐建或集资兴办。孙诒让逝世后,温州各界曾建“籀公祠”,以纪念他为发展地方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资料四

图

孙诒让(1848~1908),中国清末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古文字学家。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四日(1848年9月11日)生。同治六年(1867)乡试中举。光绪前期报捐刑部主事,签分后不久就称病归乡,专心著述。晚年有感于民智闭塞,国势衰微,颇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908年6月20日)逝世。

孙诒让治学的范围很广,其主要成就集中在古籍整理和古文字研究这两方面。前一方面的代表作有《周礼正义》(1905)、《墨子间诂》(1894,定本1910)和《札迻》(1894)等书。后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契文举例》和《名原》。文集《籀庼述林》(1916)也收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如《籀文车字说》(卷三)、《毛公鼎释文》、《克鼎释文》(卷七)等。

《古籀拾遗》 3卷是订正宋代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和吴荣光《筠清馆金文》这 3种金文著录书中的考释错误的,光绪十四年(1888)刊行。《古籀馀论》 2卷是订正清吴式芬《捃古录金文》中的考释错误的,成书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行于1929年。孙氏在小学和古文献方面有很深的功底。他研究金文, 分析字形比较审慎, 并善于利用古籍中的有关资料,成绩超过前人。《契文举例》 2卷是孙氏在光绪三十年(1904)读了刘鹗《铁云藏龟》(1903)后所写的,1917年由罗振玉据稿本影印出版。这是写得最早的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书中不免有很多错误,但是仍有一些值得重视的意见。

《名原》 2卷写成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行于民国初年。孙氏在此书中从文字学的角度总结了自己研究甲骨、金文的成果,在分析偏旁和说明字形的繁简变化等方面花了较大力量,对汉字的原始情况及演变原因也作了一些探索。近人多认为孙氏的著作代表了清代古文字学的最高水平。

参考书目
  1. 朱芳圃:《孙诒让年谱》(中国史学丛书),商务印书馆,1934。

资料五

孙诒让的《墨子闲诂》是公认清末墨学研究的重要作品,梁启超曾说「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復活,全由此书导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过此书,而仲容一生着述亦此书为第一也」,任公自己对墨学研究的兴趣也显然受到孙诒让的启发与鼓励,因此从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当时墨学兴起的一些重要因素。《墨子闲诂》作于光绪19年(1893)前的十余年间(约1877-93),当时西力冲击已成不可抗拒之势,所以该书虽为延续汉学传统而来的校勘之作,但这时对《墨子》的兴趣已受西学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俞樾为《墨子闲诂》所撰写的序文之中看出端倪,俞氏一方面赞美孙诒让在考证上的成就,指出孙氏「凡诸家之说,是者从之,非者正之,阙略者补之……旁行之文,尽还旧观,讹夺之处,咸秩无紊,盖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也」;另一方面他又说:墨子惟兼爱,是以尚同,惟尚同,是以非攻,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舆乎!嗟乎,今天下一大战国也,以孟子反本一言为主,而以墨子之书辅之,傥足以安内而攘外乎,勿谓仲容之为此书,穷年兀兀,徒敝精神于无用也。

在文字方面,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一书,基本上将传抄讹误、脱漏错乱的地方加以疏理,使《墨子》一书可以解读;然而主要讨论逻辑的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则要到梁启超、胡适之后,才整理出一些眉目。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同治六年(1867)20岁中举人,官刑部主事,然而其后来仕途不顺。由于饱学多才,清朝高官包括张之洞多有举荐,但他均推辞不就,而一心回家读书,兴实业办教育。是我国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和大教育家,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称。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他学问体大思精,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三十多部。先生的人品和功业,深受世人的敬仰。康有为说他:礼学至博,独步学海;梁启超赞他:先生学术,光芒万丈;李学勤称他:周礼义疏,可称渊博;章太炎誉他;贻让六艺,三百年绝等双。

本文标签:孙诒让  SunYirang  
上一篇:机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