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21:47:00作者:百科
[拼音]:shehuizhuyi jingji moshi
[外文]:socialist economic model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类型。
“传统”的模式最早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尤其是在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企业是国家机关的附属品,一切权力高度集中在国家手里,企业只有无条件地完成计划的义务,而没有经营自主权;管理方法是行政手段为主,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整个经济活动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排斥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种经济模式,表现在计划工作中,把国家计划任务作为指令层层下达,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在价格上,实行几乎是一切产品价格都由国家统一制订和管理;在流通上,实行产品统一调拨的计划分配制,等等。这种“传统”模式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模式,并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以及苏联等国的战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病,突出的一点就是国家集中过多,统得太死,企业缺乏发展生产、改进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精神。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的复杂化,尤其是随着经济从粗放经营过渡到集约经营,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客观的必然趋势。
各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50年南斯拉夫首先抛弃“传统”模式,走上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60年代中期,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纷纷实行经济体制改革。70年代初改革出现曲折,但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又有一定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改革有一些共同的趋势,即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利用市场机制,注意了经济杠杆的作用。但由于各国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同以及国情的差异,改革以后各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重大差别。经过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由一种模式演变成为多种模式。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1)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但有限度地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和运用市场机制的体制;
(2)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3)把集中的计划管理与市场的积极作用结合起来,实行国家集权和企业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上述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各个经济领域如计划、价格、财政信贷、劳动工资、基本建设、商品流通、农业等等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中,显示出许多重大差别。社会主义各国国情不同,进行经济建设的主观客观条件不一样,经济体制出现不同模式是正常的,不能不顾国情照搬某一种模式,更不能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同时,对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经济模式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在达到完全的共产主义以前,任何形式都不会是最后的”(《列宁全集》第28卷,第 197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总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动。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兴起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反映了这种要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积极地探讨和开展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进行与深入发展,中国将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总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此,要在坚持计划调节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和其他非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国家作为所有者进行管理,而把经营权交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企业内部,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同时,扩大职工管理的民主权利,把企业领导者的权威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结合起来;在计划体制方面,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逐步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即使指令性计划也要考虑市场的作用);在管理经济的方法上,把经济方法与行政方法结合起来,注意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打破条块分割等等。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的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此,要求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这样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将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