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期望理论

更新时间:2023-02-03 21:29:58作者:百科

期望理论

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于60年代中期的一种激励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J.M.阿特金森、V.H.弗鲁姆、L.W.波特、E.E.劳勒等。代表作有弗鲁姆的《工作与动机》等。

期望理论的内容可概括为:激励=效价×期望值。效价指人们对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的估价。期望值是人们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所作的估价。该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励起来,采取某种行动,以达到预期目标。它提出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组织目标对达到个人目标的意义。强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并要求管理者创造条件,使个人目标有实现的可能性。为此,管理者要注意明确组织目标的内容和方向,并掌握职员的个人目标,使他们对实现个人目标抱有希望,从而促成组织目标的完成。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说明个人目标将如何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个人行为的选定是由他们估计这种行为能否有效地达到个人目标的可能性大小来决定的,并提供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章

  • 根据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让职工明确下列信息后并不能起到激励职工作用的是知识题库
  •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它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白:(1)工知识题库
  • 从期望理论出发,为了有效发挥个体在工作中的动机,需要做好的工作有__知识题库
  • 弗罗姆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管理学
  • 期望理论对领导者的启示有哪些?管理学
本文标签:期望理论  qiwanglilun  
上一篇:新闻理论
下一篇: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