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21:05:59作者:百科
[拼音]:Nansilafu dianying
[外文]:Yugoslavia, cinema in
1896年在南斯拉夫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1905年南斯拉夫摄影师M.莫纳基拍摄了一部民俗短片《洗衣女》。1909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了一家拍摄塞尔维亚影片的电影公司。
南斯拉夫第一部故事片《卡拉焦尔杰》(1910)是贝尔格莱德国家剧院的演员兼导演I.斯达诺耶维奇-齐恰拍摄的,影片描写1804~1813年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塞尔维亚人民起义英雄的事迹。1911年,他拍摄了历史片《乌尔里赫·柴尔斯基和弗拉基斯拉夫·胡尼亚吉》。在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纪录电影有了很大发展。A.瓦利奇拍摄的《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1914)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1917年,在萨格勒布成立了克罗地亚电影公司,摄制了《布尔茨柯在萨格勒布》(1917,导演A.古隆德)和历史片《玛季雅·古贝茨》(1919,导演A.比尼奇基)。此后一段时间,南斯拉夫影片中较突出的有《无辜的罪人》(1928,导演K.诺瓦科维奇)、《特里格拉夫陡壁》(1930,导演M.巴德尤拉)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南斯拉夫曾有几次振兴本国电影生产的尝试,但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缺少资金和技术设备,而且得不到政府方面支持,因而南斯拉夫电影没有能力同在本国上映的德国和美国影片相竞争。
南斯拉夫电影发展的新阶段是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开始的。1942年游击队的新闻电影工作者们拍摄了前线战斗场面、地下工作者的活动、游击队的日常生活和解放区建立政权的情景。1943年10月人民解放军决定建立游击队电影小组(嗣后为最高参谋部管下的电影处,最后改组为经营电影生产和发行的电影企业)。1945年摄影师S.米什科维奇、A.戈利什奇、N.瓦西尔耶维奇和M.伊万尼科夫等把拍摄的素材编辑成为短片《我们的第 1号新闻片》。1945年拍摄了纪录片《人民回答国王》和《贝尔格莱德》(导演N.波波维奇)、《自由的步伐》(导演R.诺瓦科维奇)、《雅辛诺瓦茨》(导演G.加夫林)。解放后,南斯拉夫相继在各联邦共和国建立了电影制片厂:1946年建立了贝尔格莱德的明星制片厂和阿瓦拉制片厂、萨格勒布的亚德兰制片厂、卢布尔雅那的特里格拉制片厂、斯科普里的瓦尔达尔制片厂,1947年建立了萨拉热窝的波斯纳制片厂,1948年建立了采蒂涅的洛夫森制片厂。1946年开始定期生产新闻片。1947年,新南斯拉夫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斯拉维察》摄制完成(编剧兼导演V.阿弗里奇,摄影▊.斯克里津),影片描写一位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女英雄。这部作品为以后多年拍摄“游击队题材”电影打下了基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影片大部分是反映人民解放战争的。如《这个民族将永世长存》(1948,导演N.波波维奇)、《在自己的土地上》(1948,导演F.什蒂格利奇)和《永保青春》(1948,导演V.纳诺维奇)。从50年代初开始,一些导演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注意写人、表现战争和沦陷中人的道德问题。如《离太阳太远》(1953,根据D.乔西奇的小说改编,导演K.诺瓦科维奇)、《他俩》(1954,导演-▊.斯克里律)、《当机立断》(1955 ,导演F.察普)。
1950年,成立了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协会。1954年在普拉市举办了首次国家电影节,它对南斯拉夫进一步建立民族电影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里南斯拉夫电影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用惊险片样式来表现战争题材的影片,如《M博士的专用列车》(1954,导演▊.米特洛维奇)。偏重刻画心理的战争题材影片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大与小》(1956,导演V.波加契奇)、《不要东张西望,小儿子》(1951,导演B.巴乌埃尔)和《和平的山谷》(1956,导演F.什蒂格利奇)。
50年代下半期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作品有所增加。在心理剧样式中较重要的影片有《星期六晚上》(1957),导演为V.波加契奇;社会采访样式的影片有《不定时的列车》(1959)和《沸腾的城市》(1961),两片导演均为V.布拉伊奇。这个时期,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些根据本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如F.汉热科维奇的《可敬的长老普尔耐法师》(1951,根据S.马塔乌利的小说改编)和《自身的主人》(1957,根据S.科拉尔的话剧改编)以及《私生子》(1963,导演I.普列特纳,根据P.沃兰茨的短篇小说改编)等。这时期还出现了第一批较成功的喜剧片,如关于南斯拉夫封建王朝垮台的讽刺片《该诅咒的金钱》(1956,导演V.斯托杨诺维奇)。第一部彩色影片《教士奇拉和教士斯皮拉》(1957,导演S.约瓦诺维奇)也是喜剧片。
60年代里,南斯拉夫电影题材样式更加多样化,这也增强了与进口的美、法、意大利和联邦德国等国家影片的竞争能力。但在南斯拉夫电影生产中占主要位置的还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如导演V.波加契奇的《照片上的人》(1963)、导演F.什蒂格利奇的《第九圈》(1960)和《烟囱和云彩之歌》(1961)等。1962年V.布拉伊奇拍摄出一部场面宏大的史诗式影片《柯扎拉》,歌颂人民在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在60年代里涌现出的新一代电影导演越来越多地致力于拍摄现代题材的影片。其中重要的作品有B.赫拉德尼克的《雨中舞蹈》(1961)和《沙土上的城堡》(1962)、A.彼得洛维奇的《他与她》(1961)和《在过去的日子里》(1963)、V.米米察的《普罗米修斯》(1964)和《星期一或星期二》(1966)等。但是战争和革命的题材始终为创作者们所关注,如P.焦尔杰维奇拍摄了史诗式电影三部曲:《姑娘》(1965)、《梦想》(1966)和《黎明》(1967)。导演D.迪耶维奇拍摄了《行军》(1967)。这个时期摄制的关于农村生活的影片有:《羽毛收购者》(1967,导演A.彼得洛维奇)、《别人天空的太阳》(1968,导演M.柯索瓦茨)、《岗峦起伏的地方》(1969,导演P.焦尔杰维奇)。1969年,导演V.布拉伊奇拍摄了史诗式战争题材电影《内雷特瓦河上的战斗》。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度出现了一些受到社会舆论尖锐批评的被称之为“黑浪潮”或黑色影片的倾向性影片。南斯拉夫电影的“游击队题材”作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史诗式电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苏捷什卡战役》(1973,导演S.德里奇)、《乌日策共和国》(1974,导演P.米特洛维奇)、《游击队》(1974,导演S.杨科维奇)、《绿山高地》(1975,导演Z.韦利米洛维奇)。由于拍摄作战题材宏伟壮观的场面耗资太大,电影生产很快转向摄制规模不大但艺术水平较高的影片,如游击队题材的喜剧片《掷弹筒手》(1973,导演P.高鲁包维奇)、写战争中儿童的影片《小里特山里的窝棚》(1974,导演B.巴乌埃尔)、心理影片《恐惧和义务之间》(1976,导演V.杜列吉奇)。此时现代题材又逐渐引起更多的电影艺术家的兴趣,最初拍摄了一些批评偏僻地区落后现象的影片,后来摄制了一些剖析由于经济改革、工业化和科技革命在人们精神上心理上产生影响的作品,如《死鸟飞翔》(1973,导演Z.帕夫洛维奇)、《巴甫列·巴甫洛维奇》(1975,导演P.焦尔杰维奇)、《家》和《不要探出头来!》(1975、1977,两片导演均为B.日伊日奇)、《疯狂的日子》(1977,导演N.巴比奇)。
70年代中后期从电视界转到电影界来的一代新人拍摄了大量影片。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观点一致,作品的特点是把抒情喜剧、社会学研究和直接电视采访等几种要素结合起来。代表作有:《浴场冬季守卫人》、《喜欢列车的狗》和《特殊治疗》(1976、1978、1980,导演均为G.帕斯卡列维奇);《听其自然吧!》和《好,大师!》(1974、1979,导演均为R.格尔利奇);《布吉米尔·特莱科维奇的爱情生活》(1977,导演D.卡拉克莱奇);《特殊培养》(1977,导演G.马尔科维奇);《疯狂的年代》(1978,导演Z.恰里奇);《来自占领时期的26张照片》(又译《26个画面的占领》,1979,导演L.扎弗拉诺维奇);《谁在那唱歌?》和《马拉松赛跑运动员通过光荣圈》(1980、1982,导演均为S.希扬);《我们走下去》(1982,导演Z.肖特拉)。描写人民解放战争的影片仍然占重要的地位,如导演A.焦尔杰维奇的《克拉列沃开来的列车》(1982)和导演M.萨拉诺维奇的《7月13日》(1982)等。
纪录片在南斯拉夫电影占有特殊的位置。南斯拉夫的很多主要电影艺术大师都是从拍摄纪录片开始的。如P.焦尔杰维奇等,其中一部分人一直在从事纪录片工作。一些纪录片专家的影片在国际上得到了好评。如R.斯列梅茨、K.什卡纳塔、M.什特里巴茨、Z.里斯基奇、N.迈达克等等。
从50年代兴起的萨格勒布学派动画片在国际上享有盛名。1956年组建了摄制动画片的萨格勒布制片厂。60年代初南斯拉夫动画片取得了最大的成就。D.武科蒂奇的《代用品》(1961)获得1962年奥斯卡动画片奖。60年代末以后,动画制片厂的主要产品是与外国公司联合摄制商业性的动画系列片。但是萨格勒布学派的经验成了南斯拉夫动画片创作的主要依据。其他共和国也组建了动画片制片厂。
南斯拉夫自1954年以来每年都举办许多电影节。国内的有普拉故事片节、贝尔格莱德短片和纪录片节、尼什优秀男女演员电影节;国际的有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贝尔格莱德国际科技电影节、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片电影节、贝尔格莱德国际动力电影节、克拉尼国际体育和旅游电影节、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片电影节。
南斯拉夫有12家电影制片厂生产长故事片,有20家制片厂生产短片。1949年在贝尔格莱德设立了南斯拉夫电影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