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国家篇

更新时间:2023-02-03 21:05:16作者:百科

国家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又译《理想国》或《共和国》。这篇对话阐述了他的理念论、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思想。中文译本有吴献书译的《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

这篇对话共10卷,现代研究者认为,它们不是同一时间写成的,讨论的主题经常变化,各卷间也有不连贯的地方。

对话以讨论什么是“正义”开始,不是要举出某种特殊的正义的行为,而是要求得出关于正义的普遍定义。

第2~4卷讨论国家的道德和个人的道德。主张国家分工,分不同等级。认为统治者是金子造的,他们的任务是以知识治理国家,所以他们的道德是“智慧”;武士以保护国家为己任,是银子造的,他们的道德是“勇敢”;自由民是铁造的,他们的任务是服从统治,他们的美德是“节制”。这些等级各尽自己的职责,不越轨行事,就是“正义”。个人也是这样,理性应是智慧的统治者,情绪应是勇敢,欲望应该节制,各安其位就是“正义”。

第5~7卷论述他的“哲学王”的主张,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是具有治理国家知识的哲学家。统治者不应有私有财产,妻子和子女都不应该是私有的。要培养哲学王,必须有整套的教育制度,从体育、音乐到数学的学习,最后进入哲学的思辨。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的最高任务是要认识“善的理念”,在太阳光照耀下,人的视觉才能认识对象;同样,只有在“善的理念”光照下,人的理性才能认识真正的存在“理念”,他以“线的比喻”将对象分为两段:一段是“存在”即永恒不变的世界,其中又分为两级,较低级的是数学对象,最高级的才要理念;另一段是不断变化的“现象”,其中又分为两级,较高级的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象”,如画家所画的“象”、水中和镜中的映象。相应的,人的认识也可以分为4段:最高的是“辩证法”,即哲学的认识;其次是“理智”,它通过假设认识数学的对象;再次是“感觉”,它认识具体事物;最低的是“印象”,它只能认识事物的象。 柏拉图还以 “洞穴的比喻”,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正如处在黑暗的洞穴之中,他所看到的只是真实存在的影子,只有当他回身向洞外,才能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真实的存在即“理念世界”。这些都比较具体地说明了他的理念论、目的论和认识论思想。

第8、9卷阐述他的政治思想。除了柏拉图理想的政治制度即由哲学家为王的制度外,他还将当时现实的政治制度分为 4类:以斯巴达为代表的“权力政治”(贵族政治);由少数富人统治的“寡头政治”;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最后是由暴君独裁的“僭主政治”。他试图说明这 4种制度各自的优劣点,以及它们依次演变的过程。他认为民主政治如果将自由、平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某些野心家利用,而变为极端专制的僭主政治。

第10卷讲到创造与摹仿。柏拉图指出有三种存在:一是永恒的理念,它是唯一的,只能由造物主创造;二是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它们是人摹仿理念而创造的,如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造具体的床;三是摹仿具体事物而制造的东西,如画家按照具体的床而画床的像。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是摹仿的摹仿者,应是最低下的。他指责荷马等诗人亵渎神,说神具有欺骗、贪淫等种种恶行,理想国中应该将诗人驱逐出去。最后,这篇对话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堂和地狱的神话作为结束。

柏拉图的《国家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理想国的描述和设想是以后各种乌托邦方案的开端。

本文标签:国家篇  Guojiapian  
下一篇:栽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