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适应

更新时间:2023-02-03 20:49:56作者:百科

适应

个人达到和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过程和结果。适应良好的人对所处环境怀有满意和有效能的心理状态。

适应一词来自生物学,是指生物体的构造、形态、机能向着更适合于自然环境条件的方向的变化过程。人的适应也包括顺从环境这个方面,但主要的是人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圆满而出色地处理问题,以求达到一种与之融洽的关系。适应作为人满足需要的、积极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要顺从他所处的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且要认识所处的环境,作出科学判断,并按照客观的规律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改变这些客观条件、创造出新事物一类的创造活动。所以,人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适应。适应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个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持续或由不和谐到和谐总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也许是改变环境,也许是二者均加以改变。个人的适应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不断成长、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引导儿童善于适应环境,还要教会儿童通过改变环境创造条件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适应与需要

个人和环境的和谐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与个人需要的关系,二者适合,人就感到满意,说明适应良好。所以适应过程就是处理需要的过程。人的需要的满足或目标的达到,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愿望,这有赖于客观条件的具备与人的行动的合理性。这就要求个人不断地调节自己的需要或行动方式,否则就会遇到挫折或感到烦恼。这种不断地调节就是适应过程,也就是个人和环境达到和谐的过程。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个人的需要,大部分取决于社会的因素。一个在生长中的儿童,由于他所隶属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社交团体的影响而改变了他的需要,或产生一些新的需要。人的高级需要在人的社会生活及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在一部分有社会主义觉悟者大脑中的反映。人们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不仅能更好地建立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能为改造环境而努力奋斗。

儿童的适应能力是在不断地适应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依据心理学的研究,在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儿童可以成长为积极适应者。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等人认为,积极适应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1)自承:肯定自己,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人。

(2)自制:能够独立自主,不受环境条件的束缚;遭到打击、压抑、挫折时,内心世界仍然十分宁静和乐观。

(3)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待人和蔼可亲,克己耐心,对同伴有同情心。

(4)助人为乐:帮助他人时感到无比幸福,他的爱超越了自身、家庭,而指向整个人类。

(5)创造性:以创造性的方式观察与对待一切。

适应不良

一般也叫挫折,这是一种满足需要的活动受阻或中断时的状态;人在产生挫折的情境中,大多会产生不愉快或苦恼的情绪。一个人屡遭挫折,往往会产生悲观、忧虑,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等心理状态,而且容易引起躲避困难、回避现实、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等表现。适应不良儿童会感到自卑、无助和内疚,常为自己担忧,而长期的忧虑会对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研究者认为,对于熟悉和简单的学习任务,忧虑儿童的成绩常等同或超过无忧虑儿童,但对新颖和复杂的学习任务,忧虑儿童的学习效率则较差,这可能是被自我防卫所分心的缘故。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时是环境的因素,如缺乏条件、损失、阻碍等;有时是个人主观的因素,如奢望、良心谴责、能力欠缺等。经受和处理挫折的能力称之为挫折耐力。这种对挫折的耐力是有个别差异的。挫折耐力强者,一种是饱经风霜善于适应的过来人,一种是从小接受了处理挫折教养的人。挫折耐力弱者,一种是少经挫折、过度受人溺爱的人,一种是经历强烈的挫折过多,因而不能处理挫折的人。挫折耐力,可以通过意志教育来培养。教育者的任务,不仅要教导学生懂得一个人具有耐力的必要性,还应当创设一些克服困难的情境,让他们有经受挫折锻炼的机会。

消除和处理挫折的方法很多,最直接是排除障碍使需要得到满足。希腊政治家德摩斯梯尼由于声音微弱等缺点不能讲演,经过刻苦锻炼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这是用个人行动克服障碍消除挫折的典型事例。当个人无法消除障碍时,往往也会寻求其他途径达到目标。比如一个人想成为科学家,希望上大学,但是由于年龄大,工作需要与家庭负担等原因不能通过升学达到目标,他就通过自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当一种需要无法实现时,便用其他需要来替代,以求间接的满足。这种用间接的方法以减轻紧张,满足成就需要也是可行的。当人们的挫折是由于无法实现的奢望造成的时候,唯一的方法是通过别人的劝告或自我分析来调整自己的需要。

当一个人用合理方法无法实现满足需要的目标时,常采取迂回的方法对引起挫折或忧虑的情境做出反应,消除内部的冲突或紧张,维护自尊心,求得需要的间接满足,这称作适应机制或心理自卫机制。适应机制有许多表现方式,在儿童身上经常可以看到的有自我逃避、自我防御、攻击等。自我逃避的表现有:孤立,尽量避免同引起挫折的人或事接触;抗拒,即以摆脱与现实接触的方式表示反抗;昼梦,即在幻想中求得需要的满足;以及倒退行为与压抑等。自我防御的表现有:理由化,即找出牵强的失败原因或把责任推给别人;代偿,即以能达到的目标代替原来的目标,如功课不好的儿童专攻体育,以便获得成功,求得老师同学的注意;攻击,即借攻击外界的人和物,以消除来自挫折的紧张,如考试不及格抱怨教师教得不好;以及忌妒、迁怒等。使用心理自卫机制可以减轻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有时候是不由己的或难以避免的。但过多地依赖这些方法也会引起不适应的情况或病态心理。

如何对待适应不良的儿童,促进和引导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般认为:首先,要了解儿童造成适应不良的原因,把暂时的挫折状态和个性失调加以区分。暂时的挫折经过耐心的疏导和帮助,紧张情绪是较易消除的。由于童年的不幸或长期的挫折造成的个性失调,如不幸遭遇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创伤、 个性孤僻、 执拗等,要经过长期或专门治疗才能转变。其次,改变客观环境是教育适应不良儿童的有效方法。例如,给一些由于挫折而犯错误的儿童创造一种情境,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受到集体成员的尊重。这样,即使有严重过失的儿童也是可以转变的。第三,要把适应不良的儿童看成是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们的对抗、攻击行为要有容忍态度,厌恶或一味地惩罚,只会加深他们的挫折感,不能收到教育的预期效果。第四,培养挫折耐力和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参考书目
  1. 〔日〕大桥正夫编, 钟启泉译:《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0。
  2. 〔美〕J.M.索里、 C.W.特尔福德著,高觉敷等译:《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4。

参考文章

  • 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陌生、焦虑、担心等情绪,如果适应的过程太长,会出现适应障碍。()生活安全
  • 为尽早适应社会,大学生可以做兼职工作,但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寻找。()生活安全
  • 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建知识
  • 党的十四大以后,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党建知识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建知识
  •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建知识
  • 大型火电机组由于具有大容量、高参数的特点,因此相应的热工自动化系统功能必须具备(),才能与之相适应。测控技术
  • 教育只能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知识题库
  • 科特尔和赫斯科特将组织文化划分为灵活适应型、强力型及__知识题库
  • 以下属于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存在两个“不完全适应”的是()知识题库
本文标签:适应  shi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