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20:46:35作者:百科
[拼音]:yundong guocheng zhong renti gongzuo nenglibianhua guilü
人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工作能力和某些器官的功能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运动之前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根据它们发生的顺序,分别叫做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状态和恢复过程。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性变化,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伤害事故,增强身体健康,提高运动成绩都有重要的意义。
赛前状态指的是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和系统所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如比赛前的脉搏加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和肺通气量增加等。产生这些变化的意义在于预先动员身体中的各种生理机能,为即将开始的工作做好生理上的准备,以便运动时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在比赛前由于情绪的影响,兴奋性过高或过低时,可以用不同的准备活动来调节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因此,增加比赛实践,合理安排赛前的活动,进行心理训练等,对调节赛前状态都有一定的意义。
进入工作状态在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时,工作效率不能在运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做进入工作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所实现的反射活动,在相应中枢内兴奋性的提高,兴奋冲动沿着反射途径的传导,各器官机能的动员过程,都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因此从开始运动到发挥最大运动能力就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内脏器官的惰性比运动器官大,这是因为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较慢,而且在传导途径中交换神经元的次数较多的缘故。总之,进入工作状态是神经系统和与运动有关的器官从相对安静状态动员到活动状态的生理惰性的表现。此外,每个人进入工作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和个人的特点。如果工作复杂,训练水平低,身体机能状态欠佳,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就长,反之则短。如果在工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调整好赛前状态,就能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
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种生理惰性已被逐步克服,在继续运动的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稳定或暂时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种现象叫做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可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前者的特点是在运动时每分吸氧量能满足需要的氧量,这样,人体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所积累的乳酸和所欠的氧债数量很少或没有。在这种条件下,人体能维持长时间的运动。例如,进行超长距离运动,就是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假稳定状态的特点是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已达到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呼吸、循环系统发挥出最大机能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这个水平上。但此时的吸氧量仍不能满足运动时的氧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借无氧代谢的方式供能,因而在运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乳酸,并欠下了大量氧债,在这种条件下,运动持续时间较短。
疲劳与恢复一般说来,疲劳同运动时体内的能源物质消耗过多、恢复不足以及缺氧、血液酸度增加等因素有关。疲劳最先发生的部位是在大脑皮层,而肌肉的疲劳发生较晚。肌肉疲劳时,收缩力量就降低,放松不完善。测定疲劳与恢复,不能用单一的指标,比较可靠的方法是对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和观察。人体运动到一定时间后,就会出现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疲劳状态;经过适当的休息,人体的各种机能和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到或在一定时间内稍高于运动前的水平,这一段机能变化叫恢复过程。运动时只有产生一定的疲劳,才会获得一定的训练效果,所以说“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