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20:02:15作者:百科
[拼音]:Kelimu Zhanzheng
[外文]:Crimean War
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四国联盟之间争夺近东的战争。亦称“东方战争”。主战场在克里木半岛(旧译克里米亚半岛),故名。19世纪中叶,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日益衰落,中近东成为欧洲列强激烈争夺的地区。俄国决定趁机夺取黑海海峡,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势力。英、法也伺机进一步向中近东扩张。土耳其为继续保持其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在英、法的支持下,准备同俄国进行直接对抗。俄国错误地判断英法不会参战,土耳其处境孤立,因而蓄谋发动对土战争。1853年3月,俄国要求土政府承认俄对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臣民拥有特别保护权,遭到拒绝,遂与土绝交,并于7月出兵占领土耳其属地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土遂在多瑙河和高加索展开军事行动,并于10月16日向俄宣战。11月30日,П.С.纳希莫夫率领的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海战中消灭土分舰队。1854年1月,英法联军的舰队进入黑海。3月27日,英、法两国向俄国宣战。翌年1月26日撒丁王国也参加了战争。
战争先后在多瑙河、高加索和克里木3个战区进行。英法舰队并在波罗的海、白海和堪察加半岛东岸进行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多瑙河战区,1853年11月,由奥梅尔帕沙统率的土军同 Μ.Д.戈尔恰科夫指挥的俄军在奥尔泰尼察开战,1854年1月在切塔泰交锋, 俄军均遭失利;5月,俄军围攻锡利斯特拉不克,并迫于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压力,不得不撤回比萨拉比亚。至此,这一战区的军事行动便基本结束。在克里木战区,1854年9月14~18日,由英国F.J.H.拉格兰男爵和法国A.-J.L.de圣阿尔诺(后为F.-C.康罗贝尔)统率的英法联军在叶夫帕托里亚登陆。随后,联军同由A.C.缅希科夫指挥的俄军在阿利马河、巴拉克拉瓦、因克尔曼、乔尔纳亚河等地进行了一系列会战。与此同时,联军自1854年10月起,展开了对俄国黑海舰队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的长期围攻,俄国陆海军在这个地区困守11个多月,后来,终为英、法所占领,从而决定了整个战局。在高加索战区,双方于1853年11月初开战,前期,俄、土两军投入的兵力不多,战斗规模较小。1855年春,俄军Н.Н.穆拉维约夫所部以4万人的兵力围困卡尔斯城,并于11月28日攻占该城。但未能挽回俄国的败局。1856年3月,战争双方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交战双方交还各自占领的地区;俄国和土耳其均不得在黑海保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俄国须拆除黑海沿岸的要塞,放弃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臣民的“保护权”,承认多瑙河在国际监督下的通航自由,并退出比萨拉比亚南部。
在这次战争中, 联盟一方参战的兵力累计约100万,俄国投入的兵力累计在70万左右。参战各方损失:俄军52.2万余人,土军近40万人,法军9.9万人,英军2万人。克里木战争暴露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农奴制俄国的落后。俄国的失败,使得它自战胜法国拿破仑一世以来在欧洲所处的优势地位完全丧失,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同时也为60~70年代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这次战争对军队武器装备的演变和军事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战后,以线膛枪炮代替滑膛枪炮,装甲蒸汽舰队取代木制风帆舰队,成了各国军备发展的普遍趋势。由于枪炮性能的改进,拿破仑时期以来欧洲多数国家军队采用的纵队突击战术,为这次战争的实践所逐渐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