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普世教会运动

更新时间:2023-02-03 19:55:57作者:百科

普世教会运动

现代基督教内提倡所有各宗派重新合一的运动。又称教会再合一运动。普世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umene,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运动的对象除世界所有地区的教会外,还包括一切自成体系的大小宗派。19~20世纪间由欧美新教一些较大宗派的传教机构发起,原为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对亚、非、拉地区传教中的合作问题;后这些机构所属的各教会形成了这一运动的核心。一般以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宣教大会为这一运动的开端。在此以前,类似的会议举行过七次(第一次于1854年在伦敦召开),历次与会者都以个人身份参加。1910年大会的大部分与会者,正式代表所属159个传教组织,并决定成立超越宗派界限的联合组织。经过筹备,于1921年在爱丁堡成立国际宣教协会,美国人J.穆德任主席。会员主要为各国各地区的跨宗派传教组织。协会的宗旨为协调欧美各传教组织的工作与关系,并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形势下,研究调整过去曾与西方殖民主义关系密切的传教活动的方针政策。1928年,协会在耶路撒冷召开第二次大会时,亚、非、拉地区所谓“后进教会”的代表,占与会人数四分之一。10年后,在印度马德拉斯举行的第三次大会上,后进教会代表人数占半数以上。1947、1952、1957年又先后召开了三次大会。

与国际宣教协会平行发展的,有(教会的)生活与工作运动。其前身为司墨克所倡导的美国各宗派教会联合运动。世界范围的生活与工作运动,以瑞典乌普萨拉大主教苏德伯隆姆为领导人,主张回避各宗派在教义与体制上的分歧,而就教会与社会和国家关系等实际活动方面,在各教会间寻求合作,提出“教义造成分裂,工作有利合一”的口号。1925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普世基督教生活与工作大会,有37个国家的600余名代表(包括东正教)参加。第二次大会于1937年在牛津召开,穆德任主席。除天主教和当时在纳粹控制下的德国福音教会外。西方许多宗派的教会和东正教会都派代表出席,“后进教会”则只有代表29名。会上提出成立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的倡议。

与此同时,还有(教会的)信仰与体制运动,为加拿大的布兰特主教倡导。他企图就最易引起宗派纠纷的教义与教会体制问题寻求谅解和统一的途径。1927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第一次世界信仰与体制大会,有90个教会的 400余名代表出席。天主教、东正教和若干浸礼宗的教会拒绝参加。第二次大会于1937年在爱丁堡召开,有123个教会的代表504人出席。会上讨论恩典、圣职与圣事、教会与上帝的道、教会生活与崇拜四项议题,与会多数代表都力图求同存异。大会响应1937年牛津大会关于成立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的倡议。

此后,生活与工作和信仰与体制两个运动合流,共同筹备组织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1938年于荷兰乌德勒支成立筹备委员会,英国约克大主教威廉·汤朴为主席。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联合会延至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有44个国家147个教会的代表参加成立大会,除新教一些较大宗派的教会外,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希腊正教会及其他一些东派教会均派代表参加。联合会总部设于日内瓦。每隔6~7年开一次大会。国际宣教协会于1961年新德里大会上决定并入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成为联合会的世界宣教和布道部。联合会的会员以各宗派的国家或地区教会为单位。联合会本身不是教会,对会员无行政领导权,仅起咨询作用。1961年以来,俄罗斯正教会莫斯科牧首区及其他一些东正教会也先后作为正式会员参加。

天主教会自始便对普世教会运动持抵制态度。1928年教皇庇护十一世曾通谕禁止天主教人员以教会代表身份参加各种教会再合一运动的会议。60年代以来,天主教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1961年曾派观察员列席新德里大会,此后还邀请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派观察员列席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1965年教皇保罗六世命教廷与联合会设立联合工作组,研究双方如何进行对话与合作。目前天主教仍未作为会员参加联合会。新教方面的一位论派和普救派的教会(1961年二者合并成立联合会)和某些福音派教会(如美国南浸会等)都因信仰上的原因至今不愿参加。在某些参加联合会的宗派内部,一些福音派成员仍对这一运动持保留态度。

上一篇:文家市战斗
下一篇:中华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