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8:27:51作者:百科
[拼音]:Hasakezu wenxue
中国的哈萨克族有90余万人(1982)。主要聚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木垒、巴里坤草原,少部分居住在甘肃的阿克赛和青海的海西。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通用的拼音文字。哈萨克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和书面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有创世神话和关于民族和部落名称、历史人物、风物习俗传说等。《迦萨甘创世》、《神与灵魂》等古老的创世神话,保存了萨满教的遗迹,反映了对自然神的崇拜,内容、风格均与南方诸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迥然不同。《哈萨克名称的传说》、《冬不拉的传说》等,有着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风采和特色。
民间故事分神奇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等几类。神奇故事运用幻想的手法,描写猎人、牧民在具有神力的骏马、飞毛腿或大力士的帮助下战胜巨蟒、巫婆的英雄事迹。《骑黄羊的猎手》、《阿拉满与朱拉满》、《英雄托斯吐克》等神奇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生活故事在哈萨克民间故事中占有很大比重,它们歌颂劳动人民勇敢、勤劳、正直、善良的高贵品德,揭露可汗的残暴、巴依的贪婪、毛拉的奸诈。机智人物故事的主人公阿勒达尔库萨和霍加纳赛尔,是哈萨克民族中阿凡提式的人物。以他们为主角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哈萨克人民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所以动物故事较多。
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极为丰富,是哈萨克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按内容可分为英雄长诗、爱情长诗、历史长诗等几类。英雄长诗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是10至11世纪的《阿勒帕米斯》,11至12世纪的《阔布兰德》,14至15世纪的《英雄塔尔根》。这些长诗赞颂了为保卫部族安全而与敌人英勇奋战的英雄。17至18世纪,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导致一批新的英雄长诗的涌现,如《夏班巴依》、《哈邦拜》、《加尼别克》、《布甘拜》、《阿尔卡勒克》等。它们在哈萨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阔孜库勒帕什与巴彦苏鲁》是哈萨克的爱情长诗中最古老的一部,这部三万行的长诗最初形成于9至10世纪,后经众多阿肯(歌手)的锤炼成为一部艺术珍品。其他脍炙人口的爱情长诗还有《吉别克姑娘》、《艾曼与巧勒潘》、《萨里哈与萨曼》等。历史长诗以叙述部落历史、谱系为主要内容,如《阿布莱汗》等。
民歌中,对唱和习俗歌数量最多,流传也最广。对唱不仅在阿肯之间进行,也在一般男女之间进行。习俗歌,一般是在嫁娶丧葬等特定的仪式上演唱。此外,还有祝贺歌、寓言歌、谜语歌、年龄歌、谎言歌、牧歌,以及关于鱼类的歌谣等多种,其题材差不多涉及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教育和娱乐的作用,也有传播知识的作用。马和歌,被誉为哈萨克人的两支“翅膀”。
哈萨克族有不少长诗具有“串连”的特点。一部主要人物固定、情节连贯的“连环长诗”往往由几首、几十首长诗串连而成。如《巴合提亚尔》,直译为《巴合提亚尔的四十个枝枒》,叙述一个听信谗言的国王本要处死巴合提亚尔,在听了他连续40天所讲的40个故事之后,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托特纳玛》,一名《鹦鹉讲述的故事》,也由40首长诗组成,讲一只鹦鹉在40天里每天给女主人讲一个故事,阻止了她在丈夫外出时变心。《四十个大臣》则由80首寓言诗组成,叙述这些大臣轮番给国王讲故事,以拖延对受诬王子的行刑期限,而诬陷王子的王妃则连续对讲40个相反的故事,力图置王子于死地。作品的这种结构形式,在新疆其他突厥语族民族中也有流传。
哈萨克族诗歌讲究格律,通常每段两行或四行,每行多为七或十一个音节,有多种押韵方式:“夏勒斯吾衣卡斯”是隔行押韵,即一、三行押一韵,二、四行押另一韵;“哈拉乌令吾衣卡斯”是一、二、四行押同一韵;“吉尔吾衣卡斯”是一、二、三行押韵,第四行不限,而五、六、七行又必须与一、二、三行押同一韵,以此类推。此外,还有其他形式。各种韵律在一首长诗中可以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变换使用。哈萨克族人民酷爱诗歌,并擅长即兴创作。听阿肯弹奏冬不拉演唱长诗或对唱、赛诗,对哈萨克人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
书面文学:哈萨克族在古代曾使用过古突厥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最后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而制订的哈萨克文。由于历史、社会、宗教及游牧生产方式等原因,保存下来的书面古典文学作品不多。11世纪突厥语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辞典》中搜集有哈萨克族古典文学的片断珍品。中亚哈萨克诗人阿拜·库南巴依(1845~1904)是近代哈萨克文学的奠基人,对中国哈萨克族书面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涌现了阿合特·乌娄木吉(1867~1940)、努斯甫别克霍加·夏依克斯拉木(1857~1937)、库岱克·玛拉尔拜(1888~1939)等一批在本民族中享有盛誉的诗人兼歌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唐加勒克·朱勒迪是最早活跃在诗坛的诗人,他以诗歌为武器,向反动统治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监狱》、《致看守者》、《这是什么时代》等诗篇,具有十分鲜明的战斗性和时代精神。阿斯哈尔·塔塔乃的叙事诗《玛勒比卡传》则从妇女的角度发出了对旧制度的控诉。40年代初期,阿斯哈尔·塔塔乃的话剧《祝愿》、《彩礼》,杜别克·恰里根拜的短篇小说《穷学生的遭遇》、《爱情悲剧》,话剧《喀斯克尔科》,为哈萨克小说、戏剧作品的先河。1944年,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爆发了以反抗国民党暴政的“三区革命”,“三区政府”先后创办了《战斗》、《知识春光》、《启明星》、《同盟》等刊物,热合迈土拉、库尔班阿里、哈吉乌买尔·夏布坦等人是这一时期的文坛新秀。在此前后,哈萨克语创作和演出戏剧的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起,在北京和新疆都建立了哈萨克文的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哈萨克文的书刊。哈萨克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50年代的重要作品有哈吉乌买尔·夏布坦的中篇小说《在幸福的大道上》,热合迈土拉的短篇小说集《兴旺者与衰亡者》,阿斯哈尔的话剧《解放了的奴隶们》,郝斯力汗的短篇小说《起点》、《牧村纪事》,乌玛尔哈孜的长诗《列车在山间呼啸》等。80年代,许多长篇小说及电影文学剧本相继问世,新人辈出,标志着哈萨克族书面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繁荣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