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爱默生,R.W.

更新时间:2023-02-03 19:12:31作者:百科

爱默生,R.W.

图

美国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1803年5月25日生于波士顿一个牧师家庭。1882年4月27日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去世。17岁毕业于哈佛学院。1826年进入哈佛神学院学习,次年被获准讲道。1828年成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属于当时在新英格兰居优势的唯一神教派。后因不赞成这一教派的某些教义,放弃神职,于1833年赴欧游历,拜访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兰道尔、柯尔律治、华兹华斯等,与卡莱尔结为知交,并深受康德先验论哲学的影响。回国后于1836年出版《论自然》一书,这部书几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书中认为,精神法则存在于自然的中心。自然对人来说,不仅是物质,也是过程和结果;每一个自然过程都是精神的体现。人的本质不在物质;而在精神,人本身就是有限的造物主;世界之所以缺乏统一,是因为人自身的不统一。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可在头脑的能力和特性中找到其根源;梦比实验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的奥秘。书中还阐述了他的美学观。他认为美是上帝给德行打下的印记,美的创造是艺术;对美的爱慕便是趣味,美是诗人追求的主要目的。他在书中还提出摆脱传统的束缚的思想,主张“跟宇宙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要求建立一种有创见的而不是依赖传统的诗和哲学,要求有“给我们启发的自己的信仰”,反对“在往古的枯骨中摸索或将一代活人套进陈腐的假面具中去”。

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抨击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和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提出学者的任务是自由而勇敢地从皮相中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他号召发扬民族自尊心,反对一味追随外国的学说。他提出“不能永远靠外国宴席上的残羹剩菜过活”,“要用自己的脚走路”,“要讲出自己的思想”。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产生重大的影响,被霍尔姆斯誉为“我们的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在康科德的故居

1838年7月15日,爱默生在剑桥的神学院发表题为《神学院致辞》的著名的演讲,指出只要一个人秉心公正,他在一定范围内便是上帝,他也便有了上帝的安全、不朽与威严;他呼吁用原始的真理代替传统的宗教形式。他的这一演讲遭到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唯一神教派等势力的抗议和攻击。爱默生的哲学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强调人的价值的积极成分,又吸收了欧洲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思想,发展成为超验主义观点。其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权威,崇尚直觉;其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这一观点有助于打破当时神学和外国的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自1836年开始,爱默生、阿尔科特、里普利等人在波士顿的康科德不定期地聚会讨论“神学与哲学的不良状况”,这可以说是超验主义运动的起点。这一运动没有组织形式,没有具体纲领,通称为康科德作家集团或康科德哲学学派,又被谑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他们创办评论季刊《日规》(1840~1844),发表文学作品和主张改革教育、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论文。爱默生一度担任主编,是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超验主义运动的中坚人物还有傅勒、海奇、弗兰西斯等。作家梭罗、霍桑、梅尔维尔和钱宁等人也曾被超验主义所吸引。惠特曼的作品也表现出超验主义的深刻影响。超验主义运动主要限于美国东部地区的知识分子之中,他们的作品往往陷入抽象的议论和冥想,缺乏现实生活内容。

爱默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不满,提倡个性的绝对自由和社会改革。1830至1840年,他曾认为解放思想和精神比解放黑奴重要,因而超然于废奴运动之外。但随着事件的发展,他改变了态度,也明确表示反对奴役黑人,反对蓄奴制。1859年,他公开为约翰·布朗辩护。南北战争时期,他为庆祝黑奴解放宣言的颁布,写了著名的《波士顿颂》一诗,为黑人的平等权利而呼吁。

爱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所写,他的重要作品还有《论自助》、《论超灵》等,收在《论文集》(1841)和《论文集:第二辑》(1844)中。1847年和1867年分别出版两册《诗集》。此外还有《代表人物》(1850)、《英国人的性格》(1856)等。

他在文学上认为美的艺术目的不在模仿,而在创造;诗人是代表美的君主,但不能脱离他的时代和国家,也不能创造出完全不受教育、宗教、政治、习俗和艺术所影响的作品。他还认为,构成一首诗的不是韵律,而是由韵律所组成的主题,是热烈奔放和生气蓬勃的思想。他在诗文中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语言洗练,比喻生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被称为“爱默生式风格”。他的诗富有高度的哲理性。

本文标签:爱默生  R.W.  Aimosheng  
上一篇:西撒哈拉
下一篇:犀浦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