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第斯多惠,F.A.W.

更新时间:2023-02-03 19:06:52作者:百科

第斯多惠,F.A.W.

图

德国教育家。生于威斯特伐利亚省锡根市一个法官的家庭。1808年入黑博恩大学,一年后转入蒂宾根大学。1811年毕业,不久得博士学位。1813~1818年,在法兰克福市模范学校任教时,即在瑞士教学家J.H.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影响下,开始改革教育的试验。1820年起,先后任默尔斯城师范学校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他在任职期间,制订教学计划,扩大学科范围;设立附属小学,应用裴斯泰洛齐教学原理改进教学,使两校都成为师范学校的模范。他在柏林创立 4个研究教育的团体,宣传民主教育思想。因此,1847年被反动政府免职。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他任全德教师联合会主席。革命失败后,于1850年被迫退休,但仍继续担任全德教师联合会的工作。他终身从事师范教育,致力于发展国民教育,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第斯多惠还从事教育著述和教学法研究。1827年他创办《莱茵教育杂志》,1851年出版《教育年鉴》。通过这些刊物,他抨击教会对学校的控制,反对学校的等级制度,揭露1854年初等学校《法规》中加强宗教灌输和封建专制的倒行逆施;主张学校与教会分离,实行统一学制;主张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他编写了20多种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曾被中、小学广泛采用。1834年出版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是系统阐述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1857年他又写了《教育的理想与可能性》一书。

第斯多惠的主导思想是“全人教育”。他说:“德国的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这是对当时德国教育上狭隘民族主义的强烈反抗,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第斯多惠全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真、善、美而自觉活动的完人。他把这一目的与自动性、自然适应性、文化适应性三项基本教育原则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自动性是人类生而俱有的渴望发展的特性,是一切自由活动的泉源,是人生目的的主观因素。真、善、美表示生活的内容,随时代而发展变化,是人生目的的客观因素。教育应充分发展人的主动性,以达到真、善、美的人生最终目的。

第斯多惠受 J.-J.卢梭、裴斯泰洛齐的影响,认为人的素质是自然赐予的,因而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他强调教育必须符合“人类一般的和特殊的天性”,“遵循成长着的人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他还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他指出任何教育都必须注意“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生祖国的文化”,只有把教育提到人类现代文化成就的高度,才能使教育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第斯多惠发展了裴斯泰洛齐的教学理论。在教学任务方面,他认为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把教学的“实质的目的”与“形式的目的”统一起来,指出两者不是彼此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的。他还认为“业已壮大起来的能力”,不仅能使学生独立学习教材,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增强意志,培养性格。因此,他强调形式教育应占“优势和统治的地位”。他反对当时学校中呆读死记、压制智力发展的现象。

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当时盛行的教师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教条式地讲述的方法,认为它不符合儿童的天性。他把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启发式谈话法提到首位。在他看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即“运动的中心”,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希望通过教育促进德国进步。他教育思想中的民主精神和教学法理论中的一些见解,对当时和后世都发生过影响。

本文标签:第斯多惠  F.A.W.  Disiduo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