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教育社会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3-02-03 19:06:36作者:百科

教育社会心理学

一门旨在研究教育领域内发挥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揭示在一定教育情况下学生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属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三者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 1933年S.L.普来西的《教育心理学》,该书列有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学专章。1954年出版的L.J.克隆巴赫的《教育心理学》和1956年出版的H.C.林格伦的《课堂教育心理学》,都分析了影响学习的社会因素。20世纪60~70年代,教育社会心理学有了飞跃的发展。1969年J.W.盖采尔斯在《社会心理学手册》第二版中发表了“教育社会心理学”,文中论述了社会阶级等因素对心理能力的影响,把学校、课堂作为一种社会体系来看待。1978年P.巴尔—塔尔等主编的《教育社会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称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该书考察了学科的理论、历史与现状,确立了学科的框架体系、方法论及基本内容。

苏联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开始较早,但到70年代以后才取得较大的进展,特点是注重研究班级集体的形成以及集体内的人际关系,代表作是Α.Β.彼得罗夫斯基的《集体的社会心理学》(1978)。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可分为 4个相互渗透的层次:

(1)个体层次的研究。探讨影响学业成就的社会心理因素,学校社会结构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学生成就动机的社会文化起源等。

(2)群体层次的研究。探讨课堂互动、群体凝聚力和课堂心理气氛等,这是教育社会心理学中最有价值、最具有吸引力的课题。

(3)学校层次的研究。研究教师、学生、领导等角色及其关系,学校组织的控制以及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等。

(4)社会层次的研究。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系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及社会过程等都会对教育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这一层次的研究课题主要是探讨制约儿童社会化及学业成就的因素,不同阶级、文化种族的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等。这是一个最高层次,是对前3个层次的概括与贯通。

上一篇:选举诉讼
下一篇:魏破柔然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