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8:58:26作者:百科
[拼音]:Shashibiya
[外文]: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英国诗人、戏剧家。
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自耕农出身的杂货商,曾任民政官和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18岁时,同邻乡农家女26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1585~1592年间他的情况不详,被论者称为“失去的年头”。1585年后离开斯特拉特福,到伦敦谋生,1590年左右参加了剧团,开始了他的舞台和创作生涯。1592年,剧作家R.格林死前在《千悔得一智》中,模拟莎剧的台词来影射辱骂他,这证明他已取得了值得“大学才子”们羡慕、嫉妒的成就。1593~1594年,他创作出版了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先后献给了年轻贵族索桑普顿伯爵。他还写过一些杂诗和1609年出版的 154首十四行诗。从1594年开始,他所在的剧团受内侍大臣庇护,称为“宫廷大臣剧团”。1598年左右,他作为剧团股东同其他人合建了环球剧场,他以后的戏剧作品主要在这里公演(后来大约1609年增加了“黑衣修士剧场”)。他自己也随团进宫演出,偶尔还去大学和法律学校演戏;夏季或瘟疫流行,伦敦剧场停演时,就到外省演出。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4月23日病逝,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37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38部),还写有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活动可分3个阶段:1590~1601年,主要是富于乐观精神和鲜明信念的英国历史剧和喜剧;1601~1608年,多是反映深刻矛盾,表现怀疑情绪的大悲剧、“阴暗的喜剧”和罗马剧;1608年以后,则是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第一阶段9部英国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历史剧除《约翰王》(1596~1597)写13世纪历史之外,其余 8部所展现的是14~15世纪百余年间的重大史实,形成了两个 4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1590~1591)和《理查三世》(1592),写英法百年战争和封建内战期间的分裂与苦难、凯德起义和王朝更替,中心内容表现贵族不和造成对外战事失败、民族英雄牺牲、长达30年的玫瑰之战和人民的苦难。艺术上,前3剧中有动人的片断,但人物刻画简单,结构松散。《理查三世》(1592~1593)以主人公贯穿全剧,形象鲜明,含悲剧性。后写的4部曲《理查二世》(1595~1596)、《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8~1599),写理查二世寡德无能,被堂弟篡夺了王位;亨利四世平复各路叛逆诸侯,但因背负篡位的罪愆,内心不安;一向放荡的太子继位之后执政严明,与法国作战取胜并联姻,获得了疆土与荣誉,他代表莎士比亚的“理想君主”。这些历史剧都反映了新兴阶级对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强烈要求,其中《亨利四世》上下篇成就最高,除广阔的平民社会图景之外,更创造了福斯泰夫的不朽形象,使历史题材充满喜剧性。
最早的4出喜剧,是大胆模仿与多方面尝试的成果,为后6出成熟的“莎士比亚式”浪漫喜剧奠定了基础。《错误的喜剧》(1592~1593)模仿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子》,但增加了一对孪生仆人,使闹剧的误会穿插更加机敏,同时掺入了抒情和悲伤因素。《驯悍记》(1593~1594)表现出可笑而又高明的驯悍手法,并以妻子的顺服显示爱情及美好夫妻关系的胜利。《爱的徒劳》(1594)用自创的情节,嘲讽君臣四人发誓治学不亲女色却又陷入情网,来反对禁欲主义。《维洛那二绅士》(1594~1595)借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友谊的纠葛,提倡忠贞不二的情操。剧中朗斯与狗是著名的丑角戏。在6部成熟的喜剧中,《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600~1601)是惟一以英国现实为背景的、写市民下层妇女揭穿没落骑士福斯塔夫“求爱”骗钱的戏。其余 5出,《仲夏夜之梦》(1595~1596)、《威尼斯商人》(1596~1597)、《无事生非》(1598~1599)、《皆大欢喜》(1599~1600)和《第十二夜》(1600)均以贵族青年相爱,经过波折和困难终于完婚的经历为题材,宣扬真挚的友谊与爱情以及为幸福奋斗的勇气。通常是以大自然或理想境界为背景,借以对比不称人意的现实环境。主人公当中以新型少女最为突出,她们在争取自由和爱情的行动中显示了完美的个性、耐心、机智和语言光彩。围绕中心人物的是小丑、手工匠、警察、乡巴佬等“怪僻平民”,使人更加感到“快乐英国……黄金时代”的风貌。常见的情节是对抗家长严命或其他厄运、女扮男装、误会隔阂等,然而各剧的独特成就,压倒雷同感。《仲夏夜之梦》的月光、魔法、情人们的扑朔迷离,使全剧富于诗意和动作性。工匠们串戏的滑稽表演,增添了有趣的对比。《无事生非》突出了次要情节中男女主人公从不爱到爱的转变,表现了人物的聪明机智和内在力量。愚蠢而滑稽的警察道勃雷又是莎剧中不朽的丑角形象。《皆大欢喜》除动人的罗瑟林和奥兰多之外,忧郁者杰克斯、宫廷弄人试金石、失势公爵和随从们的林中生活以及“阿登”的田园风光,都是杰出的喜剧艺术创造。此外,几条线索、几对情人的穿插搭配,欢乐嬉戏中的至情、机智与人生体验,都令人喜爱。莎士比亚成熟的喜剧也温和地揭露丑恶现象。《威尼斯商人》在描绘波希霞的爱情、智慧与美德的同时,更借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强索一磅肉的情节,来反对仇恨与报复,批评基督教徒的民族歧视。夏洛克具有超出剧本范围的悲剧色彩和生命力。《第十二夜》除写忠诚的爱情和嘲笑耽于幻想和感伤的贵族男女之外,也借大管家马伏里奥的思想行为,嘲讽了清教徒的虚伪骄矜。剧本以孪生误认、傻骑士求婚、多重的恶作剧等次要情节,制造适合节日的热闹欢乐气氛,但也让小丑流露出悲凉情绪。
属于第一阶段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1594)是仿效罗马流血悲剧的尝试。《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1595)是完全不同的抒情悲剧,它以仇家儿女相爱而殉情的故事,来歌颂坚贞的爱情,反对封建世仇和宗法势力。剧中喜剧性人物穿插以及两家合好的结局,表现了乐观精神。
第二阶段3部罗马戏、5部悲剧和 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戏是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取材的历史剧。1599~1600年的《尤利乌斯·凯撒》写品格高贵但不切实际的布鲁特斯,因执着于共和主义理想,受人利用,参与了杀害凯撒的阴谋,造成国家与个人的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1607)写罗马统帅安东尼因热恋迷人的埃及女王、在权势斗争中失策而被对手奥格斯特击败的故事。此剧结构不甚紧凑,但规模宏大,诗的语言昂扬动人,同名主人公英勇过人,却无比狂傲,他被逐后投敌叛国并带兵围攻罗马,终被母亲劝阻,放弃复仇而死于敌手。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1605)、《李尔王》(1605~1606)、《麦克白》(1605~1606),标志西方悲剧发展的新阶段。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悲剧“主要是为了模仿行动,才去模仿行动中的人”(《诗学》),莎剧则着重描绘处于特殊情境的悲剧主人公同敌对势力的冲突以及内心的折磨或斗争,借以展示人生价值和现实本质,反映莎士比亚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思索。《哈姆雷特》里的丹麦王子理想崇高,耽于思索。他接受父王幽灵的命令,必须承担起复仇重任,除掉那杀父娶母和篡位的叔父。他看到了“人性”的堕落和世界的黑暗,深感“时代脱节”了,想要“重整乾坤”。他这崇高但又虚妄的理想和一味沉思、忧郁的情绪,加上孤单的处境和行动方式,使他不能不在装疯和企图复仇的同时,一再怀疑、自责和拖延。他借演戏证实了国王有罪,却放弃了复仇的机会,又因误杀大臣使自己陷入被动情势。尽管他靠机智扭转了局面,却终因禀性善良中计被刺,而只在死前结果了丹麦元凶。莎士比亚运用复仇剧传统,展现崭新的典型和戏剧冲突,极其深刻地概括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展现了人文主义者的苦闷和本身的局限性。
《奥赛罗》描写高贵纯朴的黑人将军同威尼斯贵族少女相爱成婚,误中坏人奸计,扼杀了爱妻,在真相大白之后,自杀身亡。此剧在颂扬理想的人与爱情的同时,深刻揭露了极端个人主义的邪恶,创造了有巨大典型意义的伊阿古形象。该剧因结构紧凑、语言动人和戏剧性强而经常被搬演。
《李尔王》是气势宏伟、哲理深邃的悲剧。生性狂暴自信的老王,因不谙世事,误分国土而遭受了被剥夺一切、沦落荒郊的厄运。两个大女儿的忘恩负义使他狂怒、悔恨以至疯颠。但苦难却带来了新生,他从同情无家可归的乞丐开始,逐渐认清了世界与善恶。弄臣肯特和小女儿的忠诚与挚爱,使他领悟了爱和人生的真谛。莎士比亚在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残酷现实和邪恶人性的同时,又肯定了人道主义关于仁爱和善良人性的思想观点。他采用道德剧和寓言文学的手法使《李尔王》具有显示“人生幻象”──普遍的人生坎坷与意义的特征。
《麦克白》描写了原来善良的苏格兰卫国英雄,由于个人野心和外界诱惑,犯下了弑君篡位的罪恶,日益加剧的不安、恐惧和迷信,使他从血腥走向血腥,直至受到讨伐战死的故事。麦克白道德精神的堕落,体现了邪恶欲望毁灭人性的主题。
悲剧《雅典的泰门》借主人公的厄运抨击忘恩负义和拜金狂。无比慷慨和轻信所谓友谊与至爱的泰门,在家运没落求助于人时,遭到冷遇,发现了人的贪婪无耻,从而成为逃避人群,悲愤至死的恨世者。论者多以为这是一出未完成的戏。
3 出问题剧或称阴暗的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约1602)、《终成眷属》(1602~1603)、《一报还一报》(1604~1605),写爱情与婚姻,但却突出了愚行和社会阴暗面,因而既与同期的悲剧有所呼应,又以喜剧性或辛辣的嘲讽对应着剧中浪漫的情调。《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通过特诺亚之战和克瑞西达背叛爱情的情节,反映出时代、人性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在“第一对开本”中被放在历史剧与悲剧之间,却富于冷峻讥诮的喜剧性;《终成眷属》写美而有才的女主人公如何费尽心机去争取一个出身高贵、狂妄肤浅的纨袴子弟的爱情。《量罪记》揭露法制的腐败及伪君子的丑恶。声言出巡,实则化装私访的维也纳公爵,用计对抗了代理摄政者安哲鲁滥用权威、执法犯法的行径,挽救了受害的姐弟,最后制服了安哲鲁。
末期4 部悲喜剧或传奇剧。可能是为适应新的戏剧风尚和观众,末期的传奇剧《泰尔亲王佩里克里斯》(与旁人合写,1608)、《辛白林》(1609~1610)、《冬天的故事》(1610~1611)和《暴风雨》(1611~1612),在内容与风格上起了变化,它们偏重的是曲折离奇的故事和浪漫情趣。尽管仍写谋害篡位、欺凌妄断等罪恶,但多以上天干涉、恶人忏悔、施展魔法、失而复得等情节来实现大团圆的结局。《佩里克里斯》写同名主人公失而复得其妻女的悲欢离合。《辛白林》中英国古代国王失去两位王子和女儿女婿,终于在他们帮助下,击败罗马入侵者而重新团圆,曾受坏人暗算的女儿女婿也破镜重圆。《冬天的故事》写一国王猜忌王后不贞,受上天与良心惩处,最后团圆。4出戏中情节集中的《暴风雨》曾被视为莎士比亚向戏剧告别的作品。它取材于时事小册子,主人公奴役卡列班的内容反映了初期资本主义殖民活动,有特殊价值。剧本描写被弟弟驱逐、逃往荒岛10余年的米兰公爵,不仅能用魔法驾驭精灵和妖魔,而且掀起了狂风把仇人们的船只摄至荒岛。最后他宽恕了表现悔改的仇人,恢复了爵位,使女儿同王子成亲。此剧的诗、歌十分精妙,采用了宫廷假面舞的因素并赋有哲理和睿智。
莎士比亚最后与弗莱彻合作写了《两位贵亲》(1611~1612)和历史剧《亨利八世》(1613上演)。近年来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了《两位贵亲》。
莎士比亚同剧团剧场有20余载亲密关系,于编剧之外,也曾演戏导戏。他担任过B.琼森喜剧和悲剧中的角色;传说饰演过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和老仆亚当;教导过约翰·罗文表演亨利八世。他写戏时常想着具体的演员,因此脚本中有演员名字代替角色名称的情况。哈姆雷特对伶人的指教,反映莎士比亚既有明确的演戏目的又有严格的戏剧表演观。他重视台词的声调、表演的姿势、语言和行动的相互配合;反对表演过火或平淡不足,强调自然与适度。他的戏剧主人公在内外冲突中不时地激发情感和发展变化,这要求于演员的是身心双方的体验和表现。“莎士比亚戏剧里最初五种男性类型,到头来又增加了一倍”,他的“剧团乃是一个正规的表演学校”。他的剧作说明他深知著名悲剧演员J.伯比奇的才能;能分辨丑角演员如W.坎普和罗伯特·阿敏的不同特性。他因当时女角由童伶饰演的传统,而常突出人物的机智活泼不去渲染情欲。莎士比亚所创造的大量不同的具有鲜明性格和复杂内心世界的悲喜剧角色,给他当代和后代演员施展和锤炼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莎士比亚写戏不忘剧场和演出效果。从其剧作的情节结构、场景更替与对比,可以看出他善于利用当时剧场多种表演区(外台、内台、高台、左右两侧的楼窗、“天顶”和台板活门等)以及几道帷幕的启闭,来保持戏剧行动的流动性和连贯性,充分发挥时空自由而又加以控制(制造和消除指定的地点)以符合两小时左右演完全剧的要求。他的剧本常有少而精的舞台指示,台词也常包含着动作和调度等导演性指示。他用诗文描绘景色、渲染气氛并且以多种乐器音响和抒情歌曲、舞蹈、哑剧等来丰富审美作用,加强或深化戏剧效果。
莎士比亚力求吸引各类观众,特别是较有教养的观众。除着重幽默机智、巧妙的双关语、插科打诨,甚至粗鄙野语之外,也设计宏伟壮观的场景与行列以及刺激性强的凶杀战役等。他深知其舞台的简陋而要求观众调动想象力;在讲求诗意与加深思想和哲理意味方面,不迁就一般观众的水平。他继承了已有的通俗戏剧传统,同时吸取了意大利和英国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
在英国,绝大部分莎剧一直上演到1642年剧场关闭。复辟时期,由于法国式悲喜剧和新古典主义的影响,莎剧受到冷落,并被任意改动,如喜剧被改为短小的娱乐节目,悲剧遭到“澄清”。1678~1682年因政治气候关系,出现了一批莎士比亚悲剧改编本。
18世纪前期人们开始重视原剧,上演莎剧常用壮观场景和现成布景。有些重要的莎剧演员逐渐扭转了造作的朗诵与表演方式,但仍炫耀服装。19世纪演出的风格趋向宏伟写真,如力求采用具有历史和考古准确性的服装背景。当时的莎剧评论有助于演出时恢复原有脚本和情节。18~19世纪英国著名莎士比亚戏剧男女演员D.加里克、坎布、S.K.席登斯以及后来的H.欧文等,创造了卓越的舞台形象。他们的出国表演起到了向欧美各国传播莎士比亚戏剧的作用。
1888年D.维特所绘天鹅剧场的草图出版,人们开始思考莎剧原先演出的情况。W.波埃尔等,提倡以接近伊丽莎白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来演出莎剧。20世纪初叶以来,莎剧面临了各种创新和所谓“现代化”试验的命运,同时出现了商业性剧场、剧团的怪诞无聊的名堂。另一方面,一个重要趋势是英国莎学专家和评论者同剧场艺术家都日益感到双方合作互相启发补充的必要,因而出现了一些上乘的演出。
从17~19世纪,莎士比亚戏剧传入了德、法、意、俄、北欧等国家,引起了重视以至强烈反响。然后相继传入美国和世界各国。各种文学的译本,演出实践和评介,不同派别的莎学理论,以莎剧为依据的音乐、美术、舞蹈、歌剧、电影等作品的创作大量涌现,形成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中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除莎士比亚家乡成立了莎士比亚中心和莎士比亚戏剧节外,加拿大在安大略斯特拉特福、美国在康涅狄格州斯特拉特福和其他地区也确定了莎士比亚戏剧节。
19世纪中叶到中国的传教士介绍过莎士比亚的名字。其后,中国思想家严复于1894、1897年,梁启超于1902年,鲁迅于1907年都在译作中提到过他。他的戏剧,最初是通过对兰姆《莎士比亚乐府》的译述,介绍给中国人的。清末人士提出了重视“悲剧”的主张,曾以莎士比亚悲剧艺术作为依据。莎士比亚戏剧的译本,从1921年田汉所译的《哈姆雷特》开始,到1949年前,已近30种。曹未风计划翻译莎剧全集,先后译完21种。朱生豪于同一时期,在条件倍极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翻译,至病逝前,译出27出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声望日增,除在高等戏剧院校中开设莎剧课程和戏剧界、学术界开展了对莎剧和国外评著的介绍研究外,莎剧翻译更受到重视。1954年朱生豪的3卷集经补充4种遗稿,出版了12卷31出戏的《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经过全面校订,补译了原缺的6出历史剧和十四行诗、长诗及杂诗,再次出版了11卷的《莎士比亚全集》,作为对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的重要纪念。在这前后,莎剧新译本也相继出版。
1889、1902年,上海学生开始搬演莎剧故事和英语的《威尼斯商人》。1911年在上海春柳社演出过《女律师》和《奥赛罗》,是根据《吟边燕语》改编的幕表剧。1913年上海新民社、稍后民鸣社都上演过《女律师》(别名《一磅肉》、《借债割肉》),并根据《哈姆雷特》(一说是《麦克白》)编出了《窃国贼》,借以讽刺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时又有一批改编莎剧故事的文明戏剧目出现,但其内容距离莎剧极远。1921年,北京燕京大学女校青年会在协和医院礼堂演出了《第十二夜》,受到观者的好评。30年代,随着译本的出现,少数职业剧团、业余剧团及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先后演出了莎剧。40年代,其他剧种也开始试演莎士比亚剧作。
1949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演出了《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13出莎剧。1983~1985年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了莎士比亚研究中心,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也在上海建立,吉林省也成立了莎士比亚学会。1986年4月几个单位共同主办了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北京、上海两地共演出了28台莎剧,其中7台是以不同戏曲剧种及话剧的形式出现的。这次活动对于介绍莎士比亚戏剧,提高我国戏剧创作、剧场艺术以及观众欣赏和知识水平,起到了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