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8:55:15作者:百科
[拼音]:Huineng
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亦作惠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祖籍河北。慧能 3岁丧父,家境贫寒,少时随母采薪度日。24岁时,偶然闻人诵读《金刚经》,甚有体会,于是决心归向佛门,后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
慧能无文化,被弘忍派去干担水、舂米等杂役。8个月后,弘忍欲物色继承人,让众僧各写一偈以试高下。弘忍弟子中学业、声望最高的神秀作偈于墙上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深得众僧的称赞。慧能却以为神秀未得禅学要旨,于是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菩提”、“明镜”都是“觉”的象征,不得执著为实有。神秀主张“时时勤拂试”,即主张不断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表明他未得空观真谛。慧能则连“菩提”、“明镜”也都否定了,是彻底的空观。
弘忍极为赞赏慧能的偈,当夜即亲自单独给他讲授《金刚经》,慧能听后豁然大悟。弘忍把法衣传授给他。为防止神秀一派加害慧能,还嘱他立即回南方隐居。
慧能回到岭南过了16年,即弘忍死去两年后,开始公开参加佛教活动。有一次在黄河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授《涅槃经》时,清风吹动旗幡,引起两个僧人的争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则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在动。慧能的议论引起印宗的重视,于是与慧能谈论佛法。慧能乘机示以弘忍所传法衣,公开嫡传身份。自此慧能正式落发为僧。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前后讲法30多年,影响越来越大。武则天、唐中宗曾诏谕他入京,均被婉言谢绝,“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
慧能本人并无著作,传说韶州刺史韦据曾请他在大梵寺讲佛法,弟子法海将记录加以整理,是为《坛经》。
慧能佛教学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净自悟,要旨有四:
(1)一切众性皆有佛性。慧能认为人人皆可成佛,因为人人都具有佛性。佛性的“性”原为“界”,不是“性质”,而是 “因” 的意思,即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或根据。
(2)无念为宗。《坛经》提出“世人性净”,人人都具有清净的佛性。但由于有妄念浮云遮盖,清净的佛性显现不出来。所以要下一番功夫把妄念浮云吹散,使清净的佛性显现出来。而要吹散妄念浮云,并非难事,只要“无念”即可,“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无念”是不著一切法,不于外著境,并非如同木石一般地无任何感知。
(3)顿悟成佛。佛的境界需要经过长期修行才可达到,还是当下觉悟就可达到,即所谓渐悟还是顿悟,慧能主张顿悟。“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只要一念与教义一致,就可成佛。
(4)行住坐卧皆是坐禅。慧能以前的禅宗都把坐禅当成修行成佛的重要方法。慧能则反对坐禅,认为坐禅不但不能使人成佛,反而会使人离佛更远。他还对禅定作出新的解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离相就是不执取外境,内不乱就是无妄念。不于外著境和“无妄念”都是“无念”,只要做到“无念”,就体现了禅定功夫。这是对禅学理论的重大发展。
慧能的佛教理论比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的学说都更为明快简易,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流行也更为久远。他的禅学思想对中国中唐以后的佛教及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