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柏拉图

更新时间:2023-02-03 18:39:31作者:百科

柏拉图

图

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名门贵族。父亲阿里斯顿据说是阿提刻最后一个王的后裔,他的母亲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创始人梭伦的后代。柏拉图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最初对诗艺感兴趣,后来从事哲学研究,并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据亚里士多德记载,他最初和克拉底鲁熟识,因而了解到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流动”的学说。同时他还接受了爱利亚学派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学说,并受了智者们的影响。20岁时,柏拉图从学于苏格拉底,并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他先躲避到麦加拉,后来可能游历过埃及和居勒尼,结识了一些自然科学家和数学家。也许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早期有关苏格拉底的对话。柏拉图40岁时,第一次访问意大利的西西里,结识了毕达哥拉学派(见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的学者,并在叙拉古结交了王族第翁。他企图在叙拉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第翁和叙拉古王狄奥尼修有矛盾,柏拉图被迫返回雅典。他在雅典城外的阿加德米创办学园,免费收徒,吸引了希腊各地很多学者。此后,他曾两度重游叙拉古,但他的政治理想始终未能实现。

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著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 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

多数学者把柏拉图的对话分为 3个时期:

(1)早期有:《申辩篇》、《克里多篇》、《卡尔米德篇》、《拉凯篇》、《吕锡篇》、《克拉底鲁篇》、《欧谛德谟篇》、《欧谛弗罗篇》、《梅内克塞诺篇》、《伊安篇》、《高尔吉亚篇》、《小希比阿篇》、《普罗泰戈拉篇》;

(2)中期有:《美诺篇》、《斐多篇》、《会饮篇》、《费德罗篇》、《国家篇》、《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

(3)晚期有:《费雷波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法篇》、《克里底亚篇》、《蒂迈欧篇》。

柏拉图著作的中文译本有:

(1)张东荪、张师竹译:《柏拉图对话集六种》,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2)景昌极、郭斌和译:《柏拉图五大对话集》,1934年南京国立编译馆出版;

(3)吴献书译:《理想国》,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4)陈康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194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5)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6)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7)严群译:《泰阿泰德智术之师》,196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8)严群译:《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留有大量著作的人。他比苏格拉底前进了一步,把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发展到了高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和其他科学没有分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对以后的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有很大影响。

理念论

从最早的伊奥尼亚哲学起,希腊哲学家开始寻求事物的本原。泰利斯和德谟克利特都是在物质世界中寻求事物的稳定本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改变了这一研究方向。柏拉图在物质世界以外寻求事物的本原,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理念论的基本内容是将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认为感性的具体事物不是真实的存在,在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

理念,希腊文的本义是 “被视之物” ,当时常在“种”、“属”的意义上使用。理念论认为,具体事物常变,而 “种”、“属” 的性质本身不变。在《斐多篇》里,柏拉图指出:“大”、“小”等概念是不变的,事物发生大小的变化,是由于“大”、“小”理念的进入或退出。“种”、“属”概念本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些概念被柏拉图夸大,成了脱离具体事物的独立的实体。

在贯彻理念论哲学中,柏拉图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首先是“理念世界” 和“感觉世界” 的关系问题。理念世界既然是脱离感觉世界的独立实体,它又如何在感觉世界中体现出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在不同的对话中提出了“模仿”、“分有”、“相似”、“影子”等概念来说明这两种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柏拉图认为感觉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由于“分有”了理念世界的特点,才具有相对稳定的属性。前者是后者的“影子”,所以前者与后者有“相似”的关系。在这里,柏拉图颠倒了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将思想对现实的能动的反映,说成是现实对思想的模仿。柏拉图感到困难的问题还有各种“理念”之间的关系,在《巴门尼德篇》中以巴门尼德批评少年苏格拉底理念论的方式,表明了这方面的困难。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明显的目的论性质。一般认为他的早期对话是在发挥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讨论勇敢、友谊、正义等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国家篇》中,他提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是理念世界的太阳;一切美的事物都以达到绝对的美作为自己的目的。这样,在柏拉图看来,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仅在于它们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在于它们的功用,即合目的性。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的对话以讨论伦理问题为主;中期以《斐多篇》和《国家篇》为代表,着重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建立他的理念论的哲学体系;后期讨论哲学范畴的相互关系,如《智者篇》中讲的“通种论”、《蒂迈欧篇》中讲的宇宙论。据说,柏拉图晚年及其学派更加倾向于毕达哥拉学派的数的神秘主义,将理念论与世界的数的结构联系起来,提出“理念的数”,对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歪曲的描绘。

认识论

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区别了真知和意见。苏格拉底曾指出许多有学问的人自以为有知识,实际上并没有知识,否定了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和智者们的认识论。柏拉图在本体论上将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在认识论上将真知与意见对立起来,由此建立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体系。

在柏拉图的体系中,意见属于感觉的范围。感觉不能提供可靠的知识,只给人以变化的、矛盾的、混乱的印象,不能使人得到不变的,必然的真理。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以个人的感觉和意见为尺度,否定了绝对的、客观的真理。而柏拉图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普遍有效的。在柏拉图看来,真理应以理念世界为对象。只有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才是真理;感觉世界只不过是和理念相似的东西,是理念的影子。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中说明,人在现实的感觉世界中,如同在黑洞中探索而背向着洞口,当人们回头时,看到洞外的阳光,即看到光辉灿烂的理念世界,才是看到了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是对立的,因而它是超越经验的、超越时空的永恒的存在;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也同样是先验的。他在《美诺篇》中举例说,对数学、几何中的公式推理,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发地推导出来。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已经具有知识,只是在出生以后忘记了,通过某种具体事物就可以回忆起来。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他将感性和理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对逻辑推理和必然性知识作了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歪曲。

在柏拉图看来,人既然不能以感官求真理,就只能凭借与感官和物质实体相区别的灵魂来认识真理。灵魂是精神实体,它不生不灭,是永恒的。按照古代希腊“相似者相近”的观念,只有不朽的灵魂才能认知和掌握同样不朽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与身体是绝对对立的,身体是认识理念的障碍,因此,灵魂要认识真理,必须排除身体的干扰。

柏拉图认识论的回忆说是和灵魂不朽说联系在一起的。灵魂与身体有原则的区别,身体是多,是物质性的,因而是要分解消散的;灵魂则是“一”,是精神性的,不会消散毁灭。不朽的灵魂在轮回转世时,受到身体的窒息,忘掉生前对于理念的认识,这时候就需要摆脱身体的羁绊,受到一定的启发,才能回忆起真正的知识。这样,柏拉图就将“回忆说”、“灵魂不朽说”和“灵魂轮回说”结合成为一个神秘的、带有原始性的唯心主义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又是建立在他的理念论的基础上的,与单纯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在这种信仰笼罩下的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说又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柏拉图的回忆说,是一种原始的先验论,即认为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是不依赖于经验的、必然的推理知识。

辩证法

在古希腊文献中,柏拉图的对话第一次运用 “辩证法” 这一概念,并将它提到哲学的高度。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将人的认识比喻作一条有高低等级的线。线的上半段是知识,下半段是意见,他称之为信念。知识又分为两截:最高的一级叫作“辩证法”,它所认识的对象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次一级的是理智,它所认识的是数学的对象,它必须通过假设才能认识它们。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最高级的认识,它不必凭借假设而可以直接认识理念和第一原则。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是第一次将辩证法提到这样的地位。

柏拉图将赫拉克利特的“变”和巴门尼德的“不变的存在”理解为对立统一的关系,以“种”、“属”的“理念”为感性现象中的理性的本质;“理念”不变,但分有“理念”的具体事物却常变。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涉及到感性和理性、“意见” 和“真理” 、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个别和一般、“多”和“一”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他后期的对话的 “通种论” 中,讨论到“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等范畴的联系,与他前期将“理念”说成是绝对的相比,向辩证法前进了一步。

柏拉图一方面将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理方法与苏格拉底的揭露矛盾的问答式方法结合起来,在论证理念论时,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运用了归纳、演绎和反证等逻辑技巧,丰富了辩证法的内容,另一方面他把不变的、永恒的“理念”作为他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使他的辩证法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宇宙论

柏拉图晚年企图将他的唯心主义理念论和当时的自然科学调和起来。他从理念论哲学出发,对宇宙的产生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柏拉图的宇宙论和宇宙发生论集中在《蒂迈欧篇》中。为了沟通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在这里,柏拉图提出了“创造者”。创造者,以理念为模式,创造出世间万物。在这个前提下,柏拉图吸收了阿那克萨戈拉的“奴斯”作为万物的动因,同时也吸收了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作为质料,以构成变化着的现实世界。在具体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时,柏拉图试图用毕达哥拉学派的数学关系来说明一切物质的特性,如说火是4面体,气是3面体,水是20面体等。而认为三角形体是事物的最根本的形式。柏拉图对自然现象的这种解释,充满了神秘主义的神话式的猜测,并没有多少科学价值。他这种创造者的思想,后来被宗教利用,成为基督教早期教父哲学的理论根源。

政治思想

社会政治思想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他的伦理思想有密切的联系。在柏拉图看来,整个城邦有三个部分,从而可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的等级、守卫的等级(武士)和劳役的等级(一般从事工、商、农业的自由民)。这三个等级在城邦中的关系,构成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统治者是最高的、决定性的等级。在柏拉图看来,他们应该是智慧的化身,因而他们应该是“哲学王”。哲学家以对国家理念的知识来治国,反对情欲,反对为个人的利益作乱。

由于连续不断的战争,柏拉图十分重视武士等级的培养和教育。他提出,武士必须是由体格和智力都健全的公民经过严格的训练组成的职业的军人队伍。在这个队伍内部,施行一种近似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过集体生活,没有家庭,没有私有财产,实行严格的生活纪律,以锻炼他们的意志。这个等级的美德就是勇敢。

柏拉图认为,从事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的一般自由民,只能以服从为美德,他们只能节制自己,各守本份,以满足城邦的物质需要为目的,就象人以感官来满足身体的需要一样。

为维护城邦的平衡和秩序,使各等级都能按自己的本份工作,柏拉图很重视城邦对各个等级的教育,反对以荷马的史诗为教材,认为荷马的史诗肯定神和英雄放纵情欲,所以,城邦教育应该摒弃这种诗人。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是他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他指出:迄今存在过的政治制度有权力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和僭主政治等,它们都不够理想,尤以僭主政治为最坏。

在柏拉图心目中,这几种政体在希腊各城邦中都有其典型,如权力政治主要指斯巴达,民主政治主要指雅典和一些意大利的城邦。他指出,这些政体由于各自的缺点,经常相互过渡,如民主政治常因极端民主而被少数人操纵,转化为独裁的僭主政治,由这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近代学者有许多争论,主要集中在柏拉图对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态度问题上。许多研究者认为柏拉图反对希腊的奴隶主民主制,他所提倡的理想国具有贵族寡头的性质。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柏拉图并不反对真正的民主制,他的理想国也不能说是贵族寡头式的。但是,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带有空想的性质,他将当时的政治制度看成是古代改制的“蜕变”,企图退回到古代贤王治国的原始状态。

柏拉图后期的对话如《政治家篇》和《法篇》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国家篇》中的政治社会主张已经有所不同。比如,在《政治家篇》中,除了哲学家治国外,还有贵族(好人)制、有法民主制、无法民主制和寡头制等4种。柏拉图认为,在没有“哲学王”的情况下,有法民主制优于无法民主制。在《法篇》中,他比较强调法制的作用,不象在《国家篇》中那样强调“哲学王”治国。

伦理思想

柏拉图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知识论伦理思想,建立起 “善的理念” 的道德理论体系。他把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的思想推向极端,认为善的理念是一切善行的目的和唯一真实的、永恒的价值基础,是道德的唯一根源。道德就是理念在人们灵魂中的体现和追求。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意志和情欲 3个方面,其中理性是最高的,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理念世界,达到至善;意志和情欲是在理性的支配下进行活动的,其圆满的活动就是善理念在现世的表现,由此就产生出各种德性活动,形成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4种主要德性。他认为理性表现为智慧,是深谋远虑、管理国家的知识,属于奴隶主统治者的道德;意志表现为勇敢,是保持一定法律制度的信念,属于武士的道德;情欲则是低下的,应予节制,节制是农夫和手艺人的道德。统治者、武士、农夫和手艺人这 3个“阶级”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情而不互相干扰,就是正义。柏拉图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奴隶主贵族派道德观的理论表现,它带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性质,是后来的新柏拉图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说的主要思想渊源。

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贯穿在他的理念论哲学思想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正的实在,而物质的感性世界则是不真实的,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苍白的影子。个别事物的美是相对的、变幻无常的,只有美的理念或“美本身”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美本身”可以独立存在,而美的事物却不能离开“美本身”而存在,一个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中或者为它所“分有”。因此,“美本身”先于美的事物,是个别事物的美的创造者。柏拉图认为,大多数人只是喜爱美的事物,他们只具有关于美的“意见”,只有哲学家才能喜爱和认识美的理念本身,并具有真正的美的知识。对美的理念的认识只能凭借思想,而不能凭借感觉。但是,这种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从爱个别美的形体推广到爱一切美的形体,再从爱美的形体到看出行为、制度以及学问知识之美,最后则终于豁然贯通,爱涵盖一切的绝对美,达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照柏拉图的说法,这一认识的过程是“回忆”的过程,因为关于美的理念的知识,是灵魂所固有的,问题在于灵魂下降尘世后忘记了这种知识,通过具体事物的美才能唤起“回忆”,重新见到“美本身”。

柏拉图的艺术理论也十分重要。他把模仿看作艺术的本质,认为艺术模仿自然,但因为自然本身不是真实体,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所以模仿自然的艺术就沦为“影子的影子”了。他认为,艺术品和真实体隔了两层,从艺术得不到真理,它的价值不高。艺术诉之于人的感情,专门挑动人的感情,容易败坏人性,因此,他也反对艺术。但是,尽管柏拉图对艺术采取轻视态度,却并不否认艺术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对人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张对文学艺术规定严格的审查监督制度,并要以社会效用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他指控当时古希腊的文学艺术作品对社会起坏作用,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关于文学艺术的创造,柏拉图强调要靠灵感。他认为,诗人写诗不是凭智慧和技艺,而是凭天才和灵感。只有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才能充当神的代言人而进行创作。柏拉图关于美的学说和艺术理论,就其系统性和严密性来说,远远超过了他以前的古希腊思想家,他是古希腊美学的真正奠基人。他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深,后来西方唯心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都伏源于此。

参考书目
  1. A.E.Taylor, Plato,the Man and his Work,London,1926.
  2. I. M. Crombie, An Examination of Plato's Doctrines, Oxford, 2vols, 1962, 1963.

参考文章

  •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下列属于其著作的是知识题库
  • 柏拉图认为:“一切感官所得都属于现象,宇宙的根本是绝对理念。”王夫之却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柏拉图知识题库
  •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对他的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知识题库
  • 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理念的影子”,这一观点属于__知识题库
本文标签:柏拉图  Bolatu  
上一篇:普那路亚家庭
下一篇:三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