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8:33:55作者:百科
[拼音]:Li Zhi
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和戏曲评论家。初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笃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李贽少举孝廉,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后在各地讲学。袁中道说他“为人中燠外冷,丰骨稜稜,性甚卞急,好面折人过”,可见其性格的耿直。李贽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他公开以“异端”自居,针对“存天理,去人欲”的虚伪道学,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定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他的言论一时反响极大,在社会中下层赢得一大批支持者和追随者。但与此同时,也愈来愈不见容于封建大官僚和正统派文人,一再受到迫害,最后于狱中自刎而死。李贽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的戏曲理论,有收于《焚书》中《杂述》里的《杂说》、《童心说》、《读律肤说》,以及为《玉合记》、《昆仑奴》、《拜月亭记》、《红拂记》诸剧所写的题词。李贽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他的“童心说”,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主张“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以为《水浒传》、《西厢记》都是“天下之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在“童心说”的基础上,李贽提出“化工”、“画工”两种批评标准,称《西厢记》、《拜月亭记》为“化工”,称《琵琶记》为“画工”。所谓“化工”,是指作家不是有意为文,而是胸中有事要写,喉头有话要说,蓄积极久,势不能遏,发而为文。他认为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使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的感染力量。而“画工”,是指人为的工巧。作家虽全力以赴,似乎达到了十分工巧的地步,但终不能感人。他认为这种工巧,“已落第二义”。李贽在《红拂记》等题词中对作剧还提出了关目好、曲好、白好、事好的要求,他认为写戏应重视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主张曲与白都应如家常说话,不能生搬硬造。李贽所称作剧“四好”,是中国戏曲理论家较早对戏曲创作提出的全面要求。李贽评点的剧本,根据各家著录共有15种,但对它们的真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如明钱希言说李评诸书除《北西厢》之外,皆为叶昼的伪托(《戏瑕》卷 3)。但根据袁中道《游居柿录》和李贽《焚书》及同代人著述中提供的情况,大体可以认定明万历年间虎林容与堂刊刻署名“李卓吾先生批评”的《北西厢记》、《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等 5种是李贽的评本。明万历年间评点剧本还是一种新兴的戏曲批评形式,李贽正是这种批评形式积极倡导者之一。他的评点较重视剧本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琵琶记》的评点是这方面的代表。李贽的戏曲批评是明代万历年间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后世影响甚大,明末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把他和徐渭、汤显祖、王骥德等人并列为“词学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