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天台宗

更新时间:2023-02-03 18:25:08作者:百科

天台宗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的重要宗派。因实际创始者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法华经》为其教义的主要根据,故又称“法华宗”。虽然该宗依《法华经》立教,但也兼采《大涅槃经》与般若学观点。中国佛教立教建宗往往要上托古人,天台宗推尊印度龙树为初祖,北齐禅宗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为四祖。慧文(约6世纪)初习般若经论,据《中论》的《三是谒》而立所谓‘一心三观’之旨。慧思(515~577)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东)人,因东魏和北齐战乱,由北方至江南,后定居湖南衡山。慧思始重《法华经》,方使天台宗异于般若三论一派。据《佛祖统记》卷六记载,“自江东佛法弘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双开。”故慧思兼重“定”“慧”,成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根源。慧思的著作除现存《无诤行门》、《安乐行义》两种外,尚有《南岳禅宗立誓愿文》和《大乘止观法门》等。据中外学者考证,后两者疑为后世伪作。智又称智者大师,曾为慧思禅师弟子。38岁入天台山,后亦常讲经论于金陵、扬州、荆州等地,深受陈、隋两朝帝王礼遇。智的著作很多,多由其弟子灌顶据其演讲笔录整理而成,主要的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智有弟子灌顶(561~632),世居临海章安,故又称章安大师,后被天台宗人奉为五祖。撰有《涅槃玄义》、《涅槃经疏》、《观心论疏》(《佛祖统记》谓有疑此为伪者)、《天台八教大意》、《智者别传》、《国清百录》等。灌顶有弟子智威,为天台宗六祖。智威弟子慧威,为天台宗七祖。慧威弟子玄朗,为天台宗八祖。玄朗弟子湛然,为天台宗九祖。湛然俗姓戚,世居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南),世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撰有《法华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法华文句记》、《金刚》等10余种。当时禅宗定宗之争弥满天下,天台宗亦有定祖之说。湛然盛阐天台教义,力辟他宗,为天台宗中兴人物。湛然除继承和发挥智“一心三观”等学说外,特别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湛然后两代,因有唐武宗的会昌灭佛之事,自此天台宗大衰。直至北宋知礼(960~1020)再兴天台教义,天台宗一度由衰转盛,然不久又有“山家”与“山外”之争。智曾讲说《金光明经》,有所谓“广本”与“略本”之分。天台宗人晤恩著《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以“略本”为智之真义,而“广本”为以后之擅增者。其弟子源清、洪敏发挥晤恩之义,抨击“广本”。知礼则撰《扶宗记》及《释难扶宗记》等答之,源清门下有庆昭、智圆再与知礼辩难,双方反复辩证。《佛祖统记》以知礼为正统,称“山家”,而以对立者为“外道”,称“山外”。知礼后天台宗又趋衰微,元明以后虽该宗尚有个别高僧,但在佛教理论上无建树。

天台宗传至朝鲜、日本等国。高丽僧波若曾入天台山受智教,宋时有高丽僧义天来华学天台宗教义,把此宗传入朝鲜。唐德宗时,日本僧人最澄先在天台从道邃(天台宗第十祖)传教,并在越州就龙兴寺顺晓学密教。回国时携佛教经典 230部,多为天台章疏,提倡天台圆顿之旨。其后有圆仁,亦为天台宗人,来华学密教,后遂根据天台宗义唱圆密一致之论,世称“台密”。

天台宗立教依《法华经》,智依此经立“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这种理论在印度佛教中原来也有,如《解深密经》立“三时义”,即以小乘、般若、唯识为佛教教义的三个阶段。智在《法华玄义》中把佛教教义都看作是佛所说的法,并分为五个阶段,名为“五时”,即华严时,佛初成道时所说;鹿苑时,佛说的小乘教义;方等时,广泛地说各种佛教教义,斥小乘而赞大乘;般若时,专门说空宗的教义;法华涅槃时,是说佛教最根本的道理,会三乘归一乘,立圆教,明佛性真如。所谓“八教”,分“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前者是说佛教的宗教理论,即藏、圆、别、通四教;后者是说佛教的教化过程与方式,即顿、渐、秘密、不定四教。智的判教理论目的在于分别佛教各种教义地位的高下,而把自己宗教的地位抬高到其他各派之上。

在南北朝时,北方佛教多重禅法,南方佛法则隆义学,隋王朝于开皇九年(589)灭陈,中国西北统一。慧思原来为北方禅师,后来到南方,已开“定慧双修”的先河,智则继承而发挥之,从而打破了南北佛教各有偏重的局面。他撰《摩诃止观》,宣扬“定”(“止”)和“慧”(“观”)两个方面同时并重,天台宗教义成为当时南北佛教之综合。

智所提倡的佛教教义,是建立在“真如缘起论”上的一套唯心主义理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若行者如是修习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了解这个道理,则得解脱成佛。智据此而立“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教义,湛然立“无情有性”的学说。

所谓“一念三千”,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种种差别不过是一念偶动出现的三千诸种事物,《摩诃止观》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一法界即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而显现为百法界。一界又有“十如是”,还有“众生”、“国土”、“五阴”三种世间,“十如是”和三种“世间”互具,而为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和三十种世间互具,而有三千世界。此三千世界纷然杂陈,仍在一念心中。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活动而发生的,所以《止观辅行记弘决》中说:“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所作”。

关于“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相传北齐慧文立“一心三观”之旨。慧文读《中论四谛品》而有所悟,说:“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一切事物皆因缘所生,故为假有,虚妄不实,故为真空;空是从两方面看,假不离空,而假亦即空,不着于空,不执于假,即曰中道。智发挥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此空、假、中本来是一体圆融的,谓“三”只是设施方便,实即一体。真实的道理只是“一心生万法”,就缘生诸种事物的呈现方面看,是“假”;就诸种事物虽呈现而无自性方面说,是“空”:就这种无自性的呈现为一心所作而言,即是“中道”。而此“中道”,不离空假,亦即空、假,故称“三谛圆融”。三谛圆融的道理因为无明、尘沙、见思三惑所覆盖而不得显现。由一己之心修空、假、中三观,灭三惑,显空、假、中三谛,均具一心之中,为“一心三观”。显此三谛圆融之理,必须依靠三观,此亦天台宗由定生慧的根本宗义,故天台宗教义未始离于祥定。

湛然继承“一心三观”等学说,不仅认为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而且还作《金刚》,提出“无情有性”的观点,说:“余患世迷,恒思点示,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无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宗。”湛然认为,“真如佛性”为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体现;“真如佛性”随着不同条件而显现为各种事物,但都有“真如佛性”则是无疑的,这种看法是出自最圆满的佛教,认为木石无佛性,则不是佛教中的上乘。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一方面增强了“真如佛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另一方面又降低了它的神圣性和超越性,这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学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本文标签:天台宗  Tiantaizong  
上一篇:巴黎发现宫
下一篇:格萨尔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