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壮侗语族

更新时间:2023-02-03 18:17:42作者:百科

壮侗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族之一。

界说和地理分布

壮侗语族又称“侗傣语族”或“黔台语族”。 分 3个语支:

(1)壮傣语支: 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等;

(2)侗水语支:包括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佯僙语、莫语等;

(3)黎语支:包括黎语。据研究,仡佬语也属于这个语族。壮侗语族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岛和湖南南部。壮傣语支的语言,国际上统称“台语”,也通行于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北方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形成东南亚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群。使用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中国有1900多万(1982),泰国约有3500万,老挝有200多万,其他国家和地区约有100多万。

与其他语言的关系

壮侗语跟汉语、苗瑶语、藏缅语至少有 4个共同的特点:

(1)语素的单音节性,也就是说,作为构成词、词组和句子的最小语言形式,一般是单音节的。

(2)语素都有严格确定的音韵结构模式:“声+韵+调”。声调跟声母、韵母一样,也形成一个系统,在各语言和方言间可以对应;在这些语言的音韵史上,几乎都发生过浊音声母清音化的现象,原来的浊声母的痕迹普遍反映在声调种类的演变上。

(3)表示语法意义主要靠实词的线性序列和虚词在序列中的诠释作用,当然也需要高低、轻重、升降等声律所起的诠释作用。壮侗语族诸语言跟汉、苗瑶等语一样,其语法体系都以词组为基础。

(4)壮侗语跟汉、苗瑶、藏缅诸语有一些相似的词汇项目。传统上,按照这些特点把壮侗语族归属于汉藏语系;但由于壮侗语族诸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共同词项之间的严格语音对应规律现在还没有找出来,所以这种归属也只是一种假设。1942年,国际上又提出一种新假设,认为黎语、仡佬语、拉珈语、拉绨语(在越南)等可以合称加岱语 (Kadai)。 从许多词项看, 与其把壮侗语(还有苗瑶语)归属于汉藏语系,不如把它们归属于南岛语系,合成澳泰语系。

共同特征和类别

壮侗语族诸语言的共同特征和类别都是按两个标准来说的:一个是语法学上的语素的相似性,另一个是音位学上的音素和音素体系的相似性。

表(表1)说明壮傣、侗水、黎 3个语支的共同特征。例词右上角阿拉伯数字为调类,1为阴平, 2为阳平,3为阴上,4为阳上,5为阴去,6为阳去,7为阴入,8为阳入。数字后加′表示另一调。

图

从表1可以看出3个语支的语言在语素和音素上(包括声调)的相似性,但也可看出 3个语支语言中的差异性。比如侗水语“鸡,去,要”等词是把壮傣语相应词的短元音变长;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如“死”。又如在“子女,忘记”等词中,侗水语的长 a,在壮傣语里是高后元音。侗水语支没有保存原始pl-、kl-之类的复辅音声母,壮傣语支(如武鸣、隆安的壮语,泰国的泰语)和黎语支却保存了复辅音(表 2)。

图

由此可以看出同一个词项,黎、壮傣、侗水 3个语支各有其音韵结构模式,但从黎语的模式常常可以看到跟其他两个语支的联系。比如词项“近”,壮傣语的kl-、khj-、k-跟侗水语的phj- 、phγ-对应, 而黎语pla嚕3的模式则与两者都有关。又如词项“懒”,黎和壮傣两个语支的k-、 kl- 、khr-跟侗水语支的l-等对应,从而仫佬语的 la:n4 就很难肯定它必然是汉语借词了。 词项“鱼”,壮傣语以pla1等形式出现,而大部分侗水语则以mom6等形式出现,也可以认为mom6是不同于pla1的另一个词(侗语pa1借自壮傣语支),但双唇音m-却与p-有关,而黎语的峠-则是pl-失去p-之后的-l-的变体。

侗水语支应当再分为几个语组,比如在侗 、水、仫佬等语言中有一系列清化鼻音,如水口侗语怰a1(来),恅a嬜3(草);三洞水语恄a3(弓),怰a1(狗);仫佬语怰a1(回来),恄婖3(鼠);在莫语、佯僙语中则已消失。侗语 、水语中有小舌塞音和舌根塞音的对立,如和里侗语qe4(屎),ko1(笑);三洞水语qa1(读),ka1(龙)。 莫语、侗语 、水语中有舌面塞音和舌根塞音的对立,如莫语慩a:i6(亲家),ka:i6(街); 侗语慩a2(茄子), ka1(剩);水语慩a6(茄子),ka1(龙); 仫佬语佯僙话、毛南语中无此对立。带喉塞音的浊塞音与鼻音声母在毛南语、水语中最多,在仫佬语、 佯僙话、莫话中只有几个,侗语中没有。

壮傣语支可以分为 3个语组:北部组如贵州省的布依语,广西壮语北部方言(如武鸣话),泰国的石话;中部组如广西壮语南部方言的龙州话、德保话,云南南部的侬语,老挝和越南的白泰语、侬语、土语等;西南组如泰国、老挝、缅甸的掸语和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语。 3个语组在音韵上的差异见表(表3)(带*号的表示原始壮傣语的声母)。

图

在音韵结构模式上,北部组清塞音一般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个别地区的送气音是后起的,如布依语普安话tham3*t-(织)。原始壮傣语复辅音声母 *tr-和*thr-在北部组和西南组的声母体系上有反应,如龙里话t-与z-,武鸣话t-与r-,西双版纳话t-与h-,中部组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始的*pr-,西南组和北部组变为t-,中部组变为phj-、 ph-。

壮傣语支的3个组里大量词项是共有的,说明它们的亲属关系,但是也有一些词项只见于两个组,另一组用另一个词。比如“天”,中部组和西南组用 fa4,而北部组用b嚕n1; “胡子”, 中部组和北部组用mum6,西南组用not7;“刀”,中部组用pja4,西南组用pha4相近,而北部组用mit8,是另一个词(西南组也有用mi:t8的)。分析各组之间的词项是否相同, 必须观察它们的全部音韵特点是否相同或相对应。比如动词“是”和动物量词“只”,乍一看都能对应,但是西南组的pin1(是)从原始形式*pεnA变来,中部北部组的pan2(是)从原始形式*bεnA变来;中部组和西南组的tu1(只)从原始的*tuaA变来,北部组的tu2(只)从*duaA变来(以上音标右上角的A表示古平声)。所以无论从音韵上看还是从词汇上看, 壮傣语支都应该分为3个语组。

语法特点:壮侗语族诸语言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节的。比如侗语里来源不明的词如ma3m媅n3(蝴蝶),ma4慩a:i4(螳螂)和傣语里借自巴利和梵文的词如po2ti6jan2(菩提心)等。构造新词不重形态变化,常用派生法。有少数的派生词缀,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比如莫话 la:k8(子女),虚化为前缀,说成轻声·l媅,如l媅ma:k7(李子)、·l媅ma4(子弹);to2(只),虚化为·t媅,如·t媅ma4(马)、·t媅ka3(大家)。合成词主要用复合法,如侗语na3(脸)+ na嬜1(鼻)>na3 na嬜1(容貌);nam4(水)+ta1(眼)> nam4ta1(眼泪); 嶃o嬜1(装)+ka1(耳)>嶃o嬜1ka1(听);t媅i1(死)+khwa:u3'(酒)>t媅i1khwa:u3'(醉);妱媅p7(嘴)+ku嬜2(多)>妱媅p7ku嬜2(多嘴)等。单音词有的可以重叠,如侗语量词重叠表示逐指,如tu2tu2(每只);但傣语量词不能重叠。形容词可以重叠,如傣语su嬜1su嬜1, 侗语pha嬜1pha嬜1 (慩a5)(高高(的))。形容词后附音节可以重叠,如傣语dε嬜1t媅n2t媅n2(红彤彤)、 侗语p‘a嬜1'嬜a嬜5嬜a嬜5(高昂昂)。

句子经常由一个名词词组后面跟上一个动词词组构成。名词词组包含一个名词,后面可以跟上修饰语(另一个名词、形容词、指示词等)。量词一般都跟数词连用,而且要随名词的类别变换。由数量词构成的修饰语,侗语放在中心语前面,如 jan2(房子) 、嬜we4(瓦)、jan2 嬜 we4(瓦房)、lau4(大) 、jan2嬜we4lau4(大瓦房);nai6(这)、ja2妱en1 (两间)、ja2妱en1jan2嬜we4lau4 nai6(这两间大瓦房)。傣语数量词放在中心语后面,如:s媆3la:i2s婖嬜1phwn1nan4( 衣服+花+两件+那=那两件花衣服)。动词词组包含一个动词, 后面跟上一个名词做宾语,还可以跟上别的一些动词(也可以带宾语)。有一些后跟的动词表示趋向,侗语如ma1'(来)、pa:i1(去)、妱uk7(出)、la:u3(进)、慩ha5'(上)、lui6(下)、妱uk7pa:i1(出去)等;傣语如ma2(来)、pai1(去)、妱婖k7(出)、xau3(进)、x嚕n3(上)、lu嬜2(下)、妱婖k7pai1(出去)等。 侗语:妱ui1’nam4(流水)、妱ui1’nam4lui6ma1'“流水下来”(流下水来);傣语ha:p7fun2(挑柴)、ha:p7xau3ma2(挑进来)、ha:p7fun2xau3ma2(挑柴进来)、ha:p7fun2xau3h媅n2ma2(挑柴进屋来)。 还有一些后跟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结果。如侗语:heu1’tu2me′慩a5t媅i1ja嬜4“打只熊那死了”(打死那只熊了);傣语:pat8xa6mai4xa:t7lε:u4“吹枝树断了”(吹断了树枝)。第一个动词如果有致使性,其宾语对后面的动词则有施动性,如“叫你回去吃饭”,侗语说做sin3'怱a2ma1'慩i1妱媅u4,傣语说做h婖:嬜4m嚕嬜2p婖k8pai1kin1xau3

句子还可以由一个名词词组后面跟上一个形容词词组构成。如侗语:nam4/lu1'ma1'la4“水/清来了”(水清了);傣语:d婖k7mai4/dε嬜1ma2lεu4“花/红来了”(花红了)。

句子还可以由一个名词词组后面跟上另一个名词词组构成。 如侗语: ma:m4/ti1tsa:嬜4(他/〈是〉队长);慩a6 ma:m4/l媅t7'嶃o2s媅n6 (他们/都〈是〉学生 ); ja:u2/嶃媅p8pet7 ( 我/18〈岁〉 )。傣语:m嚕4ni妱5 / van2ka:t8 (今天/〈 是 〉街子天);kin3nai1/sip7h婖嬜6(一斤/〈是〉十两)。

有一些助词,特别是见于句尾的,用来表示疑问,命令,强调或者不肯定等。

壮侗语族的这许多语法特点跟汉语基本上一致。

研究的历史

中国对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始于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广西、贵州、云南的一些壮侗语族语言做过调查,出版过一些专著,如李方桂的《龙州土语》(1940)、《莫话记略》(1943)、《武鸣壮语》(1947)等;发表过一些重要论文,如1943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载李方桂的《原始台语声母中前喉塞音系列的假设》等。1943年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南开大学边疆人文研究室对云南傣语、壮语做过一些调查。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应该提出两件事:

(1)学者们已经公认台语声调体系应分A、B、C 、D4类,每类再分阴阳两个次类,跟汉语相同。丹麦学者吴克德在1934年提出B类应与汉语去声对应,C类应与汉语上声对应,但是为什么许多台语方言浊塞音b-,d-声母(还有j-)的字不归入阳调类,却归入阴调类?这跟汉语声调演化的历史是不相对应的。李方桂在1943年提出原始台语声母中“前喉塞音系列”的学说解决了这个问题。

(2)李方桂于1943年在《莫话记略·导论》中建立了跟台语并列的侗水语支,指出侗水语虽然跟台语同出一源,但是在古台语分化为近代各方言之前就已经跟台语分了家,并提出了后来被国际语言学界承认的“侗台语”这一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壮侗语族诸语言进行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创立和改革文字。其研究成果表现在社会实践上,很少表现在著述上。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组织的壮文工作队于1952年开始工作,1954年扩大组织,普查了广西56个县的壮语方言。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壮汉词汇》 (1959 、1984)和《汉壮词汇》(1983) 等 (见彩图)。1956~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对贵州境内40个布依语方言点进行了调查,出版了《布依语调查报告》(1959)。 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布依汉简明词典》(1958)和《汉布依简明词典》(1960)。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个工作队曾到云南西部和南部傣语区做过调查。侗语区于1956年进行过普查。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侗汉简明词典》(1959)和《汉侗简明词典》(1960)。1956~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海南分队,调查了黎语 100多个方言点,并通过调查对昌感的村话和临高、澄迈、琼山的临高话做出了初步判断:前者属黎语支,后者属壮傣语支。民族出版社于 1979~1980 年出版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黎语等的《简志》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黎语调查研究》(1983)就是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整理 、补充写定的。 在《中国语文》和《民族语文》两种期刊上也时常发表有关壮侗语研究的论文。 (见彩图)

《壮汉词汇》与《汉壮词汇》 图
参考书目
  1. 王均等:《壮侗语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北京,1984。
  2. Fang-Kuei Li,A Hɑndbook of Compɑrɑtive Tɑi,The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本文标签:壮侗语族  zhuang-dongyuzu  
上一篇:俞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