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魏森博恩,G.

更新时间:2023-02-03 18:07:58作者:百科

魏森博恩,G.

德国剧作家。先后在波恩、科隆、柏林学习医学和文学。1928年发表第一部反战剧本《潜水艇S4》,随后迁居柏林。1930年后成为专业作家。1931年与布莱希特合作把高尔基的《母亲》改编为剧本。希特勒执政后,他的作品被禁,改用笔名克里斯蒂安·蒙克继续写作。1933至1935年间出版的作品中以描写渔民的爱情小说《法诺的姑娘》(1935)和剧本《瑙依贝尔夫人》(1935)最为有名。在希特勒统治时期曾一度流亡美国,在纽约当过记者。1937年回柏林参加地下反法西斯斗争,1942年被捕入狱。1945年获释,曾担任卢考市长。与卡尔·海因茨·马丁合作创建了柏林黑贝尔剧院,任艺术顾问,同时编辑出版讽刺性杂志《欧伦施皮格尔》。后曾一度幽居在博登湖畔的僻静乡村,1951年迁居汉堡,1964年迁居西柏林。

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主义,是魏森博恩戏剧创作的重要主题。他的第一出戏《潜水艇S4》,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反对扩军和战争,在柏林人民剧院等15座剧院演出,引起强烈反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创作的《两个天使下车》(1954),通过两个火星人对于地球上的扩军备战和战争的观察,表现了同样的反战主题。《格廷根大合唱》(1958)歌颂了格廷根18位科学家反对原子备战的精神。《马卡巴一家》(1958)则通过一个木偶剧演员全家遭受原子实验场危害的故事,对原子战争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可怕后果提出警告。《地下工作者》(1945)以他个人的经历为题材,描述在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抵抗战士的斗争。此外,《欧伦施皮格尔的叙事谣曲》(1950)和《罗夫特,又名丢失的面子》(1955)都是颇受观众欢迎的剧作。

魏森博恩的散文作品有以自己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经历为题材的《回忆录》(1947)和根据女作家里卡达·胡赫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无声的起义》(1953)。这两部作品都是德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写照。

1956年和1961年,魏森博恩曾两次到中国访问,回国后创作了歌颂中国人民征服自然的广播剧《扬子江》(1958)。他改编的中国戏曲《十五贯》曾在汉堡上演。

本文标签:魏森博恩  G.  Weisenbo  
上一篇:
下一篇:阿米阿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