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8:04:12作者:百科
[拼音]:Kepulan
[外文]:Aaron Copland (1900~ )
美国作曲家。1900年11月14日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13岁开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从R.戈德马克学习和声与对位,1921年他在巴黎枫丹白露宫中为美国人特设的音乐学校里从法国作曲家N.布朗热等深造。1924年回国。1927~1937年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1940~1965年在伯克希尔音乐中心的暑期学校任教,1957年起兼任该校负责人。1935~1944年受聘于哈佛大学教授音乐。科普兰是纽约作曲家联合会理事,他与R.塞欣斯一起组织了以演出美国作曲家新作品为主的科普兰-塞欣斯音乐会。他还是亚多音乐节、阿罗音乐出版社和美国作曲家联盟的创建人之一。
科普兰在创作中广泛使用传统的和现代的音乐语言和手法。他的作品有时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有时只吸引为数不多的拥护者。这种不同风格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各种音乐流派对科普兰创作的影响。
科普兰的早期作品,如乐队组曲《剧场音乐》(1925)、《钢琴协奏曲》(1926)等具有爵士乐因素,是他对民族风格的最初尝试。1929~1935年间,他受新古典主义影响,音乐语言趋于抽象、理智,如《钢琴变奏曲》(1930)、《短交响曲》(即第2交响曲,1933)、管弦乐曲《叙述》(1935)等。从1935年起,科普兰进入创作旺盛时期。他决心创造出一种能被听众广泛接受的民族音乐,写下了一系列以民间素材为基础的音乐作品,因而成为美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如他为舞剧《小伙子比利》(1938)、《牧区竞技》(1942)、《阿巴拉契亚山的春天》(1944)谱写的音乐,管弦乐曲《墨西哥沙龙》(1936),为朗诵和乐队而作的《林肯肖像》(1942,其中引用了林肯的演讲和书信)等。这些作品不仅在科普兰一生的创作中,而且在美国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科普兰也创作过一些不够通俗的作品,如《第三交响曲》(1946)等。50年代以后,科普兰基本上放弃了美国风格。在某些作品中,还采用了十二音技法,如《钢琴幻想曲》(1957)、管弦乐曲《内涵》(1962)等。70年代以后,科普兰很少创作。
科普兰除了从事作曲外,也从事音乐教育、音乐书籍的写作以及各种音乐社团活动的组织工作,对普及音乐教育、发展美国现代音乐事业作出了贡献。
他的重要著作《音乐与想象》(1952),是根据他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的。他的《怎样欣赏音乐》(1939)和《我们的新音乐》(1941,1968年修订后改名为《1900~1960年的新音乐》)流传广泛,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