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7:57:18作者:百科
[拼音]:tianzhan
[外文]:space warfare
一般认为敌对国家在外层空间进行的军事对抗。包括外层空间、外层空间同地面或空中之间的攻防行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苏联相继开展了航天技术军事应用的研究试验活动。至80年代初,它们均已发射了成百上千个军用航天器。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及气象卫星等各类军用航天器已成为美苏两国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卫星卫星的出现和航天飞机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超级大国外层空间军备竞赛的不断加剧将导致天战。
美苏两国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天战准备工作:研制反卫星武器,建立并不断完善地面指挥与监视系统,考察人在外层空间的军事活动能力,提高航天器的生存能力。美国空军与海军分别于1982年9月1日和1983年10月1日成立了航天司令部。在此基础上,美国国防部于1985年成立了统一的航天司令部,统管三军的反卫星等军事航天活动。
美苏等国目前设想或研制中的天战兵器有:
(1)轨道轰炸系统。设想把装有核弹的卫星部署在轨道上,当需要时,令其再入地球大气层,摧毁地面目标。
(2)部分轨道轰炸系统。装有核弹的卫星式武器,平时贮存在地面,当敌对行动开始时才发射到空间。在反推再入大气层袭击目标之前,绕地球运行不足一圈。同洲际弹道导弹相比,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优点是:轨道低(高160~260公里),雷达发现晚,预警时间短;打击同一目标,既可正面攻击,又可从侧后偷袭,使对方防御困难。缺点是:携带的战斗部重量小,命中精度低。
(3)反卫星武器系统。包括:反卫星导弹,可从地面发射,也可从空中发射;反卫星卫星,发射入轨后,以光学、微波等手段识别和捕获目标,然后,在地面或自携指令系统的指挥下拦截目标;反卫星激光武器(见强激光武器)和粒子束武器,前者处于技术发展阶段,后者处于设想阶段。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中提到的激光武器,既可用于反弹道导弹,也可用于反卫星。
(4)航天飞机-航天站-轨道间飞船三位一体的载人航天系统。航天飞机实际上是一种载人的可重复使用的多用途航天器。航天站是天上的军事基地。轨道间飞船可视为空间歼击飞船,它是天战中机动灵活的突击力量。载入航天系统在其他卫星系统的有效配合下,将成为各种新的载人航天战略兵器系统的基础。
K.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将来在航天兵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要逐渐形成一套新的作战原则和方法,而且也会从作战指挥到战斗保障形成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产生一个新的军种,有的国家称之为天军 (space force)。它将既能与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又能单独执行任务,它的主要战场就是地球的外层空间。
天战是陆战、海战、空战的延伸,天军是陆军、海军、空军的扩展。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将会对未来的战争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
联合国大会于1966年12月19日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提出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为全人类谋福利。鉴于超级大国在外层空间加紧进行军备竞赛,1982年8月,联合国外层空间委员会在维也纳召开第二次会议,会上多数国家的代表都呼吁停止外层空间军备竞赛,强烈反对外层空间军事化。中国发展航天技术,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并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