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它山堰

更新时间:2023-02-03 17:40:20作者:百科

它山堰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浙江省鄞县鄞江镇西首。因堰位于它山旁,故名。唐太和七年(833)县县令王元组织民众建造。历经宋建隆、明嘉靖、清咸丰等代修缮疏浚、增筑,至今仍在发挥作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是逐步配套完善的,主要有它山堰(坝)、回沙闸、洪水湾堰塘和乌金、积渎、行春三碶(闸)等组成。它山堰(坝)全长 134.4米,阔 4.8米。因泥沙淤积,堰体高度不详,断面呈梯形,全用长 2~3 米、宽 0.5~1.4米、厚0.2~0.35米的巨大条石砌成。堰顶可以溢流。

回沙闸在堰的上游约 150 米处。建于宋淳祐二年(1242),元至正元年(1341)、明嘉靖十五年(1536)、清同治年间均曾修缮,今仅存闸的四石柱,柱高 2.83 米,在第二柱上刻有测量水位的刻度和“测水尺” 3字,在第三柱上刻有“回沙闸” 3字。该闸具有拦水阻沙护堰的作用。洪水湾堰塘,在堰下游里许,介于鄞江和南塘河之间,呈“弓”形,全长133.3米,高1.60米,宽5.65米,全用大石块垒砌,为它山堰第二道分流排洪堰。它建于宋宝祐年间,清乾隆、咸丰,中华民国十三年历经重修。乌金、积渎、行春三碶 (闸)在堰下游,均为5孔,涝时可排泄鄞西河网多余之水,旱期又可利用潮汐顶托开闸纳淡,补充鄞西灌溉用水。

它山堰的兴建,使鄞江上游江、河分流,截然为二。堰上的水平时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涝时七分入江,三分入河。入内河之水,灌溉鄞西24万亩农田,并经南塘河自南门引入宁波城,蓄潴日、月二湖,作为市区居民饮涤和消防用水。

为纪念和颂扬王元兴修水利的功绩,后人在堰旁它山上建庙刻石立碑。现存的遗德庙和矸石为清代遗物。1949年以后对堰体进行多次修缮,疏浚河流,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

参考文章

  • 它山堰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本文标签:它山堰  tashanYan  
上一篇:什图尔,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