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7:39:03作者:百科
[拼音]:chaqu
清代曲艺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是可以单独演唱的短小曲艺形式。岔曲兴盛于清乾隆年间。据清代俗曲集《霓裳续谱》记载,岔曲是乾隆间流行于北京曲艺班社“档子”里的一种俗曲,有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曲调,内容多是摹拟女性第一人称口吻的情歌。演唱方式有一人独唱和二人分饰正旦、小旦对唱两种。同时,岔曲也在八旗军队中流传。乾隆四十一年(1776)阿桂平定金川土司叛乱回京后,曾以“群曲”的形式演唱赞颂武功的凯歌,以后遂为满族旗籍子弟习唱并编写新词,用以自娱娱人。清代俗曲集《白雪遗音》中所收岔曲曲词,内容不外吉祥祝颂、抒情写景之类,情趣多似元人小令,与早期作品截然不同。其中的《怕的是》、《今日大喜》、《春宵一刻》、《睡卧秋林下》等曲,20世纪40年代还在流传。
岔曲的音乐结构,基本句式是六句体,也可加衬句、数子以扩展其篇幅容量至十数句、数十句,比较灵活。岔曲的曲词,多采取咏赞体,或咏人,或咏物,借以抒发意兴。后来的岔曲演唱方式,除一人独唱外,还有一种穿插其他曲牌的联曲形式,称为“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其曲体俗称“腰截”。岔曲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曲调有所演变和丰富,现代流传的有荡韵、别韵、脆岔、平岔、起字岔、长岔、数子岔、琴腔(又叫赶板)等多种曲调。流传下来的曲词极为丰富,但多半是清代旗籍子弟的怡情遣兴之作和一些游戏笔墨。清末民初以来,岔曲是做为单弦演员在演唱正式节目之前加演的方式流传的,如《风雨归舟》、《赞剑》、《八花八典》、《秋声赋》等,以音乐性强、唱腔抑扬有致而取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写了《红军过草原》、《赞雷锋》等一些有影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