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7:11:33作者:百科
[拼音]:mulaozu
[外文]:Mulam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仫佬。人口为90426人(1982),其中80%左右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宜山、 柳城、忻城、柳江、都安、河池、 环江、柳州、融安、 融水、南丹等县、市,与壮、汉、瑶、 苗、侗、毛南、水等族杂居。使用仫佬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当接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历来都用汉文为交际工具。
族称与族源仫佬的族称,史书上曾称作“姆佬”、“木佬”等。魏晋以来,仫佬族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中。《古今图书集成》说,天河县东的伶种名叫姆佬;嘉庆《广西通志》说,天河(今属罗城地)僚又名“姆佬”。说明“僚”、“伶”与仫佬族有直接关系。
设治沿革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先隶融州,后属庆远府。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1912年后,设立团总、保董、甲长等,利用原来的“冬头”为保、甲长,统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深入,建立了区、乡、村的保甲制度,乡长兼任民团队长及小学校长,实行所谓“三位一体”、 “五户连保”的反动统治。 仫佬族中一些“乡老”、“族长”也往往上通官府,下揽族权,左右与土匪勾结,强迫群众遵守“乡约”、“族规”,竭力维护封建宗法制度。
反抗斗争历史上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明永乐元年(1403)韦公成乾,永乐七年(1409)潘父,洪熙元年(1425)覃公旺,正德六年(1511)覃惊天、韦动地,清顺治十二年(1655)龙韬,雍正七年(1729)潘世亮,乾隆四年(1739)覃奉恩,乾隆七年(1742)石金元,道光元年(1821)余近忠、韦士城等先后领导的反抗斗争,都有仫佬族人民参加。咸丰四年(1854)潘龙源领导的会党斗争,咸丰七年(1857)李文茂率领的农民军攻陷罗城,建立农民政权。咸丰九年石达开率太平军回师广西,也都得到仫佬族人民热烈响应。光绪二十八年(1902),数千仫佬族人民参加了陆亚发领导的桂北农民起义,起义军攻陷罗城县城,并转战于南丹及贵州边境,坚持斗争达3年之久。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仫佬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30年冬,红七军北上,路经罗城、天河等地,许多仫佬族人民参加了红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先进的仫佬族青年踊跃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柳北抗日挺进队和柳北人民解放总队。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70%以上成员是仫佬族,他们与各族人民一起,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配合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解放了罗城县。
经济和文化仫佬族住区属于大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槽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小东江、武阳江两条河水贯流境内,滩多水急,农田灌溉和水运交通不便。住区属北温带,无霜期在300天以上,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农作物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豆类、麦类次之;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油菜、苎麻、 甘蔗、棉花等。土特产有竹、木、 茶叶、蓝靛、药材等。矿产有煤、 铁、硫等十余种, 煤矿藏量丰富。早在清代,仫佬族山区就设有官办煤矿,雇有大批仫佬族工人。
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爱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古条歌”、“口风歌”等,都是对唱;歌词多是五言四句、七言四句结构,也有数十句以至几百句的古条歌;既押韵又排比,体裁不拘,有拟人、拟物、叙事、猜谜拆字等。大都随编随唱,生动活泼。
风俗习惯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 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 忌食猫、蛇肉。衣服尚青色。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男着对襟唐装。
过去,婚姻多为家长包办,少数在“走坡”中恋爱成亲的,亦须经家长同意。盛行早婚,有婚后女方在一段时间内“不落夫家”的习俗,生育后始居夫家。与壮族、汉族通婚。婚仪繁杂,耗费颇大。也有入赘的。丧葬仪式隆重,墓葬信风水龙脉。
仫佬族的节日活动比较多,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每逢立冬后“吉日”举行,大庆以村寨(宗教)为单位,备办猪羊祭宗庙,举行演戏、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小庆则一家一户单独活动。
仫佬族群众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
建国后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仫佬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项建设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增长10多倍,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如今已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等厂矿。国家相继在四把的九龙至桥头的茶花长达40华里的仫佬山乡地区,建井采煤,并铺设铁路,将每年生产的30万吨无烟煤运往各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工业产值年年递增。文教卫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罗城县仫佬族在校的中、小学学生占全县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卫生机构、病床、医务人员增加数十倍。民族干部正在成长,县、乡各级机构都有仫佬族的干部担任领导工作,还有出席全国、全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