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批判实在论

更新时间:2023-02-03 17:09:22作者:百科

批判实在论

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美国继新实在论而出现的哲学流派。倡导者是:D.德雷克(1898~1933)、A.O.洛夫乔伊(1873~1962)、J.B.普拉特(1875~1944)、A.K.罗杰斯(1868~1936)、G.桑塔雅那、R.W.塞拉斯、C.A.斯特朗(1862~1940),他们于1921年联合出版了题为《批判实在论论文集》一书,发表了他们对认识问题的共同观点。桑塔雅那一般被认为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塞拉斯在1916年曾单独出版过《批判实在论》一书。

批判实在论具有明显的批判主义特征,即认为人们不可能直接认识存在本身。尽管《批判实在论论文集》的序言声明,批判实在论的“批判的”一词与I.康德的哲学无关,但是该论文集中普拉特的《批判实在论与知识的可能性》一文却承认,批判实在论有不可知论的因素。

批判实在论的出现,与新实在论者在说明人们认识上的谬误和错觉时碰到的困难有关。多数批判实在论者放弃了新实在论那种接近于素朴实在论的一元论的认识路线,改而采取二元论观点,认为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二元地存在着,从而把意识和客观世界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新实在论者认为“中性诸实有”是认识的出发点;批判实在论者认为“感觉材料”或“本质”,或“特性复合体”,或“性质群”是认识的出发点。新实在论者断言,人在认识时,客体是直接呈现于意识之中的;批判实在论者反对这种看法,他们宣称,认识的直接材料既非作为存在物的主体或客体,又不是内心状态,也不是外界的物质对象,作为材料直接呈现于意识的是“本质”。桑塔雅那认为,材料就是柏拉图哲学中所说的共相,是人们通过直觉所知的实在界的证据。

批判实在论者并没有全盘否定新实在论。他们也承认客观世界不管人们是否知觉都是实际存在的。普拉特还赞扬新实在论者关于提供给我们思想的材料是由种种意义或性质组成的观点。但他同时又认为,新实在论者并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某些极为重要的区别”,没有看到这些意义“同我们的心理状态中感觉性部分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这些意义“同人们认为是引起这些意义的现存物质对象之间的区别”。他进而指出,新实在论因此“为自已造成了一些很严重的困难,特别是在知觉和谬误这些问题上”。批判实在论者在试图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虽然多数批判实在论者认为,感觉材料是认识外界事物的手段、工具或中介,但围绕着如何理解感觉材料的问题,一些批判实在论者却展开了争论。德雷克1931年发表意见说,感觉材料只是假定的存在物,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并不是外界事物,而是外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所产生的结果,这些结果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事情。他还借斯特朗举过的例子说明其见解:我们凝视太阳片刻后再看墙壁,往往会看见墙上有一个象太阳那样的发光圆盘。这是由于视觉神经或脑髓的作用,使人觉得好象墙上有一个发光的圆盘,虽然这是幻觉现象,但我们的知觉经验就是这样的。德雷克指出,这就是对人的认识为什么会发生谬误和错觉的说明。普拉特和洛夫乔伊等人提出了所谓“心物二元论”,认为感觉材料是一种心理状态,外界事物要靠它去感知。普拉特认为凡是由一个物质事物和其他物质事物发生关系时所造成的性质是客观的,凡是由感知者产生的性质是主观的。斯特朗把洛夫乔伊的观点叫做“现象主义”并加以批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实体主义”。他认为,感觉材料是由脑髓这种实体生成的,而且总是同感觉材料所指的外界事物有关。就物理方面而言,认识就是把获得的印象作为出现于外界的符号来运用,材料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把自己的感觉状态移于外界。

批判实在论者为解决新实在论在认识论问题上所遇到的“困难”,虽然作了种种尝试,但其自身也碰到各种无法克服的困难。从30年代后期起,批判实在论就逐渐在哲学界丧失影响。

本文标签:批判实在论  pipanshizailun  
上一篇:元上都遗址
下一篇:感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