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陈白尘

更新时间:2023-02-03 16:52:51作者:百科

陈白尘

 现代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小说家。原名陈增鸿、征鸿,曾用笔名墨沙、江浩等。江苏淮阴人。中学求学时代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1925年开始创作。第一部短篇小说《另一世界》发表于1925年3月的《小说世界》。1926年秋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广泛阅读新书报,受新文学的熏陶,同时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国民党左派地下组织,致力于进步学生运动。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愤然退出国民党,同年秋,入上海艺术大学,不久又进南国艺术学院,得有机会参加田汉编导的一些演出。1929年春,离开“南国”,曾与好友在镇江、上海、涟水、淮阴组织剧社,推行民众戏剧和学校戏剧运动,但以“异党”嫌疑为当局所不容,屡屡失学失业,辗转苏皖,并曾到过日本。

陈白尘摄于1979年

1928年10月陈白尘以“白尘”署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漩涡》出版。1931年又于《小说月报》发表独幕剧《汾河湾》。此后连续创作了《一个狂浪的女子》、《罪恶之花》、《归来》等三部长篇和中篇《歧路》、短篇集《风雨之夜》。这些小说受鸳鸯蝴蝶派的一定影响,作者自认为是“由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而逃避现实的无病呻吟之作”(《〈陈白尘剧作选〉编后记》),但大多以暴露旧社会统治者的罪恶和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为主题。

1932年陈白尘在淮阴参加“反帝大同盟”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中秋被捕,在狱中仍坚持写作,先后发表独幕剧《虞姬》、《癸字号》、《街头夜景》、《马嵬坡》,多幕剧《除夕》和一些短篇小说。这些早期剧作不少虽由旧剧改编,但不少剧目内容有所翻新,且在话剧民族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寄寓了作者不满现实的革命愿望。1935年3月出狱后,到上海从事专门写作,相继发表《父子兄弟》、《征婚》、《一个孩子的梦》、《演不出的戏》、《恭喜发财》等剧作,另有《曼陀罗集》、《小魏的江山》、《茶叶棒子》等三个短篇集和中篇《泥腿子》出版。这些作品不少反映监狱生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与强烈的战斗性。以后他改写历史剧,相继发表了《石达开的末路》和《金田村》,重现“太平天国的起来、内讧与灭亡”为了“一方面回鉴过去,一方面也是警惕来兹”(《关于太平天国的写作──序〈金田村〉》)。这些剧作的演出,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时他还参加上海剧作者协会,从事团结剧作者的工作。

“七·七”事变后,陈白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与筹备中国剧作者协会,并组织剧团赴四川演出,创作和发表了多幕剧《芦沟桥之战》和街头剧《扫射》等。抗战期间,他先后写了十几部剧本和不少杂文。如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奸淫罪行的《汉奸》,描绘沦陷区敌、伪同流合污丑象的《魔窟》,显现“人类的渣滓”色相的《乱世男女》,以及以历史事实昭示“团结必胜,分裂必败”的真理的《大渡河》等。这些剧作尽管艺术上尚欠精练、严谨,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恨。这时期他的讽刺剧更显示了卓越的讽刺艺术才能。《结婚进行曲》通过女青年黄瑛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碰壁遭遇,揭露反动政府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岁寒图》描写医生黎竹荪消灭肺结核病的理想幻灭的经过,强烈控诉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升官图》以两个强盗在梦幻中“升官”的图景,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罪恶本质和他们的末日的来临。这些剧作的演出十分成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陈白尘参加和领导上海影人剧团和中华剧艺社等戏剧团体,团结了大批导演和演员,在成都和重庆等地演出了许多抗日、进步的剧目,受到大后方观众的热烈欢迎。

抗战胜利后,陈白尘一度任重庆《新民报》晚刊的主编,兼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教授。1946年8月回上海,参与筹建昆仑影业公司,并先后创作电影剧本:讽刺国民党“劫收”丑剧的《天官赐福》,描写小市民战后遭遇的《幸福狂想曲》,揭露蒋家王朝崩溃前夕社会面貌的《乌鸦与麻雀》等。这些剧作中,作者继续发挥了辛辣的讽刺艺术才能。作为反动统治最后崩溃的目击者,鲜明地记下了它的罪恶史,表达了作者对迎接解放的渴望。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6年,这17年间陈白尘的戏剧创作,有电影剧本《宋景诗》、《鲁迅传》等。

1979年发表了多幕剧《大风歌》,1980年改编《阿Q正传》为话剧和电影剧本,自选的《陈白尘剧作选》也于同年出版。他后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所创新,能给人以历史的启示和艺术美的感觉,结构完整,语言精练,人物刻画颇有深度。

陈白尘历任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书记、中国剧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

本文标签:陈白尘  ChenBaichen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