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6:48:47作者:百科
[拼音]:Chongqing wuji gongyan
指1941~1945年重庆话剧团体举行季节性的公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相继沦陷,大批戏剧家撤退到大后方。自1938年10月起,重庆成了国民党统治区戏剧活动中心。由于当时正处在战争环境,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大后方,严重地影响了话剧运动的开展。重庆是一座山城,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几乎每天都笼罩在雾中,这段时间被称为雾季,是敌机不能来轰炸的季节。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为了推动剧运的发展,根据山城天气的特点,从1941年10月起,有意识地把雾季作为话剧团体举行公演的季节,因此出现了“雾季公演”这个专用名词。此后每年重庆雾季来临,话剧界都掀起一次创作和演出的高潮。这种一年一度的雾季公演,一直持续到1945年,共演出了大型话剧150台以上,其中如中华剧艺社演出的阳翰笙的《天国春秋》,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法西斯细菌》,于伶的《长夜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中国艺术剧社演出的曹禺改编的《家》,夏衍、于伶、宋之的合编的《戏剧春秋》,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沈浮的《金玉满堂》,袁俊的《万世师表》;中央青年剧社演出的曹禺的《北京人》,杨村彬的《清宫外史》,郭沫若的《金风剪玉衣》;育才学校戏剧组演出的董林肯的《小主人》;孩子剧团演出的石凌鹤、张莺等改编的《猴儿大王》;怒吼剧社演出的匈牙利剧本《安魂曲》以及用“留渝剧人”名义演出的俄罗斯剧本《大雷雨》,沈浮的《重庆24小时》等等,都是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精萃之作。雾季公演对于促进话剧创作,提高表导演艺术,推动剧运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大批剧人离开重庆,雾季公演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