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6:36:23作者:百科
[拼音]:Sunzi Bingfa
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著,故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共82篇,孙武著13篇,其余各篇当是后人增补。三国时曹操为13篇作注,此后13篇流传较广,其余69篇约在宋代亡佚。
据《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军师孙膑,为孙武后裔,也著有兵法。《汉书·艺文志》说《齐孙子》89篇,已佚。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发现了《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13篇和另外几篇佚文的残简,证明历史上确有孙武其人,有《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中有一些战国时代的内容,可能是后人润色增改所致。现存《孙子兵法》的重要版本有:宋刊《武经七书》本、曹操等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线装本、平装本等。
《孙子兵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它主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认识和指导战争,提出“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和研究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它明确地提出决定战争胜败的五大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首先指政治是否修明,其次指战争是否正义,再次指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即“令民与上同意也”。道是战争胜利的政治前提。“天”指天时,即昼夜、寒暑等。“地”指地利,即道路的远近和地形地势等。“将”指统帅的修养和才能。“法”指军队组织、指挥、训练、供应、赏罚等方面的法令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它还主张开战之前就要对敌我双方的上述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据以制定战争的方针策略。强调对敌方情况和行动计划事前预见的必要性,认为这种预见“不可取于鬼神”,不能依靠类推和观测星辰度数,而“必取于人”。又主张“禁祥去疑”,即禁止祥迷信和谣言,防止军心的动摇。认为战争中的失误“非天之灾”,而是“将之过也”,反对把胜败归结为天意。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它为了解决战争中的一系列问题,探讨了矛盾的对立、转化及其转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书中认为,治乱、勇怯、强弱、劳佚、饥饱、安动、众寡等的对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生和转化的。“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又认为,“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敌虽众,可使无斗”,关键在于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矛盾朝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它强调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和保持机动灵活的重要意义,主张“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它提倡交替使用“正”(正规)、“奇”(灵活多变)两类战法,出奇制胜。对敌人要“避实而击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用“示形”即制造假象的办法迷惑、引诱、调动敌人,使之兵力分散、混乱、疲劳、饥饿,造成“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的态势,从而夺取胜利。
因当时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尚未成熟,《孙子兵法》较多地强调了速决、防御和“归师勿遏(阻拦),围师必阙(留缺口),穷寇勿迫”的方面,又提出“愚士卒之耳目”的愚兵政策,反映了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孙子兵法》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兵书,不仅为中国的历代兵家所重视,而且也为其他国家的军事家所重视。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古代中国辩证思维的发展。